所谓幽,沉寂、安适、深远也。郑板桥亦画兰,而他却言,“兰草无人敢笔栽”,可见画兰下笔不易,画出精气神更不易。但是马湘兰笔下的兰,倒是如此的风日洒然,如此的超脱幽清,如此的犹附精魂。

她是兰,就送他兰花图,一笔一笔都是相思,都是密意。她在画上题诗:“欲采遗君子,湘江春水深。写来无穷意,为我通琴心。”她给他写信,字字句句,皆是浓情厚意压抑的谦虚,触及此中信笺,直令旁人痛彻肝肠:

王稚登亦有回帖:“二十七日发秦淮,残月在马首,思君尚未离巫峡也。夜宿长巷,闻雨声,旦起不休。见道旁雨中花,仿佛湘娥面上泪痕耳……”他赠她闺砚,伴她誊写传情。湘兰在砚上落款:“百谷之品,天生妙质。伊以惠我,长居兰室。”

囊空难向街头买,自写暗香纸上看。

王稚登,字百谷、百榖、伯榖,号半偈父老、青羊君、广长庵主等。虽平生布衣,但有文名,善书法,曾拜吴郡四才子之一的书画大师文征明为师,入“吴门派”,创“南屏社”。文征明逝后,王稚登振华后秀,重整旗鼓,主词翰之席三十余年,著作丰富,并有书法贴传世。

她多才多艺,精通乐律。善于歌舞,能自编自导戏剧,她教诲的梨园,能演出《西厢记》全本,且随其学技者,备得真传。她在绘画上更是有成就,当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接连三次为《马湘兰画兰》长卷题诗,共七十二句,记录在曹寅的《栋亭集》里。《历代画史汇传》中评价她的画技是“兰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袭其韵”,子固即赵孟坚,仲姬即管夫人。她女画家之称呼,实至名归。

书中又载,马湘兰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凡是事无益即有弊,她不是油滑油滑之人,又有重义轻财的萧洒本性,如此便经常给本身招来祸端。有一次,昔日曾遭湘兰拒之门外的客人,今时已成礼部主事。此小人成心挑衅,便借了由头逮捕湘兰,并在堂上用心热诚:“大家都说马湘兰了不起,本日看来,也不过是徒有浮名。”马湘兰却临危不惧,以一句“正因昔日徒有浮名,才有得本日的不名奇祸!”反唇相讥。因而,主事主审皆恼羞成怒,更是不肯等闲放过马湘兰,搜刮财帛,逼迫入狱,手腕极其恶毒。

三十年,他们谈诗画,谈风月,谈世事,谈情面,只是不谈婚嫁。

千里其如何,轻风吹兰杜。

这两首小诗,皆为明朝才女马湘兰所写,并一同题在其画作《墨兰图》上。相传该画现藏于日本东京博物馆,被视为丹青水墨中的珍宝。比较荣幸的是,我在网上还能寻得图片来旁观,也算是小过了一回眼瘾。

何如他纵有百谷之心,亦不能容她孤兰一朵。

厥后,王稚登举家迁往姑苏,却又与身居金陵的马湘兰保持了三十年的手札来往。

而彼时,对于湘兰,他当初说出的商定,是真情透露,还是一时情迷,已经变得无关紧急。

附:

万历三十二年,王稚登七十生辰,马湘兰决定抱病赶到姑苏为她的王郎祝寿,并宣称此一行,纵有风雨虎狼,亦不成阻她脚步。相传,王稚登寿辰之时,湘兰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宴饮累月,歌舞达旦,盛况前无来者。她重亮歌喉,为恋人寿,亦为三十载的痴情,台下,王稚登听得老泪纵横。他终究想起,曾经与湘兰之约,“余与姬有吴门烟月之期,几三十年未偿。”

而这时,没有早一步,亦没有晚一步,王稚登呈现了。就在马湘兰“披发徒跣,目哭皆肿”的环境下,王稚登操纵干系四周周旋办理,方才让湘兰离开了险境。再豪放的女人亦是女人,特别在遭到打击,非常脆弱的时候,更巴望有一个臂膀能够倚靠。何况,援救她的人,还是当时的吴中才子,书法名流。射中必定普通,湘兰爱上了他。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