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而李白却对御用文人的糊口日渐厌倦,目睹国度表象繁华里埋没败北,他虽被玄宗赏识,可身无实权,与心中济世救民的抱负相差甚远,还不能对其做出任何窜改,心灰意冷下,他整天喝酒度日,又与贺知章等人结成“酒中人仙”之游,连玄宗召之都不入朝。另有高力士记恨脱靴一事,多次向玄宗进谗,诽谤李白,久而久之,玄宗对李白亦萧瑟冷淡。在京仅三年,李白就弃官而去,遁入了五湖四海中。
牡丹花语:美满、浓情、繁华、生命、等候。(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那种铺天盖地,石破天惊的繁华,也只要牡丹能够给。与一朵牡丹的对望,它开得那么乱世,开得那么澎湃,开得那么长夜无荒,便会生出一种恍忽来,狐疑本身在唐朝。氛围,是唐时氛围。色彩,是唐时色彩。力道,是唐时力道。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清平调*其二》
解释东风无穷恨,沉香亭北倚雕栏。
像听李玉刚的曲子。“袅晴丝吹来闲天井,摇摆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满身现……”,他反串唱《牡丹亭》,染胭脸,琼瑶鼻,烟丝一样的眼神,蛇信子一样的嗓子,带着无尽的柔靡和奥秘。一个字挂在舌尖,半天落不先来,心悬着,春拉成了线,声音也拉成了线,只由他晃来晃去。牡丹在戏里姹紫嫣红的开……它就是花好月圆里的阿谁花啊。
我母亲的陪嫁,蓝印花布上有牡丹,染成了靛蓝的老青色,好似有强行压抑的低眉顺目,那花瓣,一瓣一瓣都是宿世的模样。红色的被芯上亦是牡丹,大朵大朵的开,一个花苞也没有,喜庆洋洋的,睡在上面,如同旧时人物……珠光吐哺,画堂春好,人间的波折,磨难,欢乐,都像香息轻漾,幽然流转在眉间。心会平空丰腴起来,像一朵盛开的唐时花。开时无谓,败时安然。
借问汉宫谁得似。不幸飞燕倚新妆。
时候再回溯到一年前,也就是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带着半生的游历与满襟的抱负,由人举荐来到长安。相传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慕他才调,竟“降辇步迎”,又“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当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件时,李白亦成竹在心,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美,当即就让李白供奉翰林院,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天子摆布。凡有筵会郊游,必命李白侍从,赋诗纪实,以绚丽笔墨传播万载。
万物皆有变数,皆有定命,只要时候能让统统灰尘落定。十几年后,安史之乱发作。大唐的气脉,如同到了一根抛物线顶端,接下来,就是坠落,以及更深的坠落。直到,另一根王朝的抛物线来衔接汗青,在花着花落中,用和顺或强势的力道。
关于牡丹的花枝,另有一个传说。天授二年腊月月朔,长安大雪纷飞,武则天喝酒作诗,败兴醉笔写下圣旨:“明朝游上苑,敏捷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晨风吹。”百花慑于此命,连夜开放,独牡丹不违时令,闭蕊不开。武则天大怒之下,将牡丹贬出长安,并施以火刑。牡丹遭此灾害,体如焦炭,却根枝不散,在酷寒凛冽中矗立仍然,来年东风劲吹之时,花开更艳,后得“焦骨”之称。
良辰美景,承平乱世,莫过如此。
亦有人不喜牡丹。不喜就是不喜,如何来看,入了眼,都是俗气。可我仍然喜好。在一首唐诗的故事里,嗅着隔空隔世的牡丹香入眠,我不想做风骚鬼,只愿梦里有花花草草由人恋,有大片的牡丹将光阴开贱,而我抱着一把尘凡中的繁华,本身深埋了,又深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