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关于刘璋的小算盘,请参看拙著《品三国》。

[12]见《晋书·宣帝纪》。

[34]见《三国志·先主传》。公安原名油江口,刘备改名为公安。

[3]请参看王夫之《读通鉴论》。

[2]见胡适《〈三国志演义〉序》。

[10]见《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豪杰记》。

[7]本节无另注者均见《三国志·先主传》。

[24]以上均见《资治通鉴》卷五十九。

第五章

[50]见《三国志·张郃传》。

[11]见《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9]见《曹操集·上杂物疏》。

第六章

[4]见《三国志·董卓传》裴松之注引《豪杰记》。

[19]见《三国志·黄权传》。

[12]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毛的说法;奉天子以令天下,是贾诩的说法。见《三国志》之《毛传》和《贾诩传》。

[30]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豪杰记》。

[2]见《世说新语·容止》。

[9]见《三国志·邓芝传》。

[21]据《后汉书·董卓传》,董卓为陈蕃和窦武等党人规复名誉,并重用其子孙。

[27]见《三国志·袁术传》裴松之注引《吴书》。

[35]见《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

[7]见《三国志·邓芝传》。

[5]官渡之战后,曹操两次筹算伐刘表。一次在建安六年(201)春,被荀谏止;一次在建安八年(203)秋,被荀攸谏止。劝谏的启事,是袁绍的权势还没有完整毁灭。

[14]田丰的说法见于《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沮授的说法见于《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献帝传》。沮授的说法在前,田丰的说法在后。

[7]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36]见《三国志·武帝纪》注释及裴松之注引《魏书》。

[37]见《三国志·鲍勋传》裴松之注引《魏书》。

[32]见《三国志》之《董昭传》和《程昱传》。

[27]本章所述周瑜事迹,如无另注,均请见《三国志·周瑜传》。

[22]见《后汉书·蔡邕传》。

[38]见《三国志·武帝纪》。

[28]见《三国志·吕布传》。

[6]见《三国志·刘表传》。

[34]刘备的五易其主是: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刘表。

[12]见《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

[40]见《三国志·文帝纪》。

[3]见《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

[4]见诸葛亮《出师表》。

[15]见《三国志》之《鲁肃传》、《吕蒙传》。

[22]以上见《三国志·吴主传》、《资治通鉴》卷六十七。

[18]见《三国志·简雍传》。

[11]见《三国志·陈登传》。

[6]见《三国志·毛传》。

[26]袁术事见《后汉书·袁术传》。

[46]见《三国志·贾诩传》。

[52]曹操的一系列法律包含:建安八年八月“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得胜者免官爵”的“己酉令”,“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的“庚申令”,九年玄月的“按捺兼并令”,十一年十月的“求直言令”,十二年仲春的“封功臣令”,十四年七月的“存恤令”,十五年春的“求贤令”,十仲春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分见《三国志·武帝纪》及裴松之注引诸书。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