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三)[第1页/共3页]

凉亭中,几名记女轻挥丝弦,将苏轼为王巩之父王素所写的四言赞诗半吟半唱了出来。

毕竟文曲星下凡……

上元已过,年节的氛围已经荡然无存。

湖州地处两浙,很快就要开端春耕了。农为国本,不管衙门里的官员,还是地步中的老农,这时候,都要忙起来了。

“看到没有,这才是仕进。”一个执掌蒙学的乡儒拍着弟子的脑袋,“好好读书,曰后考中进士当了官,也能如此!”

从侧门进院的苏轼一行人脚步仓促,感受上都有些慌镇静张的。特别是领头的苏轼,像是失魂落魄普通,全然没了旧时的娴雅。若在平常,如何会如此有失士大夫风采?

“王巩捷才不及子瞻,明曰当对付一篇出来相和。”王巩在亭中远眺山下的地步,田中已经有农夫赶着耕牛在犁田了,“眼下过了上元节,州中也该忙起来了,王巩过湖州,却担搁了子瞻的公事。”

“如何当不起?”苏轼道:“嘉佑时,苏轼初识识懿敏王公于成都,厥后处置于岐州。方是时,西虏大肆犯边,边人惊骇,军不堪用。但一闻懿敏公将至,西虏随即解兵而去。公至,不过设席犒劳罢了。使新进之士当之,虽有韩信、白起之勇,张良、陈平之奇,又岂有懿敏公不犒军民,坐胜默成之功。”

“快了吧。”

“好象是苏直史的兄弟从南京派了人来。”幕僚抬高了声音,靠近了道:“仿佛有甚么急事,前脚进了后院,后脚内里就派了人去寻苏直史了。”

而在州衙当中,也无人称他知州,而是直史——苏轼文名广布天下,如何能不以之职称呼?

“归正以后会有人请他。”祖无颇头也不抬的说道,“苏直史在杭州任通判三年,视其为酒食天国,吃喝之事,勿须为他担忧。”

湖州城外的何山上,却另有一群人悠然得意的在一座凉亭表里或坐或立。

苏轼说着,就站起家,“取纸墨笔砚来!”

“也是子瞻现在文名传天下,才会惹得世人跟随身后。”

祖无颇一封封的批阅着公文,他的亲信幕僚,领着两名抱着账册的小吏进了厅来。

幕僚脸上现了急色,他那里是为知州下半年没钱游宴焦急,州中的公使钱可不但仅是用来接待客人的。

“苏学士已经出来好一阵了。”

王巩眼睛笑眯眯,倒是点头,说着当不起、不敢当。

祖无颇昂首看了看天气,还不傍晚,略感惊奇:“明天还真是早。”

“堂堂魏公,配命召祖。显允懿敏,维周之虎。魏公在朝,百度维正。懿敏在外,有闻无声。高超泛博,宜公宜相。如木百围,宜宫宜堂。天既厚之,又贵富之。如山如河,维安有之。”

但通判祖无颇就没那么高的名誉了,苏轼在城外名胜之地吟诗作对的时候,他还在倅厅里埋头于公事当中。吃了一半的午餐放在一边,手上的笔始终不断。

这时俄然闻声厅外一片声,“返来了,返来了!直史返来了。”

亭核心着一群穿着同一的仆人,再核心更有一帮穿戴各色衣裳的闲人,都是在望着凉亭内,脸上尽是期盼之色。

王素当年甚么都没做,只是恰好撞上了西贼得救罢了——乃至还不能说撞上,党项人抢得心对劲足分开的时候,王素还没有到任,但人嘴两张皮,想推功于王素,苏轼有充足的才华做到。

随行的伴当就等着这一句话,在亭中架起了桌,铺上了纸,磨好了墨,将笔递到苏轼手中。

“定国来湖州,倒是便宜了苏轼。”苏轼呵呵一笑,举着玉快意一挥远水近山,“我正病湖州山川,定国即来,恰好能够下定决计告病数曰。至于州事,交由通判祖无颇暂摄。”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