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贡院明月皎(下)[第1页/共3页]

这一段近乎传奇的故事,世人都传闻过。固然有很多人妒忌韩冈,乃至下认识的贬低他的才气和功劳,但有关韩冈威震关西的传说,却传播得更广。

但传闻西太一宫中的那首枯藤老树,有着韩冈的一份功绩。画龙点睛的四个字,多少还是能证明他本身还是有才学的。再提起韩冈,起码不会再感觉他是个异类了,感受上也便扎眼了一点。不过真的要确信无疑,还得比及真正见过韩冈本人。

上官均说得合情公道,世人都信了五六分。在坐的都是上一科进士中的佼佼者,前面提及韩冈,皆在心中抱着几分看不起他的意义——高选,向来都是眼睛长在头顶上,韩冈不以文才名世,而靠着疆场厮杀而博来一个朝官,在他们的心目中,便是非我族类。

至于在官方,韩冈的名声倒是跟着孙思邈联络在一起,与士林、宦海上的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异。固然士林中,多多极少都会信赖一点鬼神之说,韩冈传习了孙思邈的医术也有很多人信,但却没有人会将韩冈当作能够保佑不抱病灾的活神仙,仅是当作闲谈一个话题罢了。就算韩冈救治了数以万计的军诽谤病又如何,比得上一首名震天下的诗赋吗?开疆拓土的不世之功又如何,还不是要来考进士!

“请稍待。”韩冈不慌不忙的说着。他的确是写好了,但还没有查抄,这如何使得?

听了胥吏来报,叶祖洽就笑了起来,“比起上一科,还是慢了些。记得强渊明当曰只用了两个时候便缴了卷。”

考场中,除了韩冈以外的考生们,已经走了一干二净。监考的胥吏,已经把蜡烛给韩冈点上。他们不敢催促韩冈,在半夜之前交卷,都还是合格的。这是依着唐时的故事——唐朝的时候,考生们对着定体限韵的诗题咬文嚼字,进士测验常常拖到半夜。

不会有题目的。

跟着老远,王厚就喊着:“玉昆,你可叫我们好等!”

韩冈转头看了一看:“只等发榜了”

军库灭贼、道上驱狼,蕃部斩西使,都城夺花魁,加上他在熙河历次领军破敌,韩冈智勇双全的形象,倒是早就在宦海上建立了起来。乃至于有人除了贬低韩冈统统只靠运气以外,就仅剩下进犯他出身这一条宣泄嫉心的窗口了。

“素闻韩冈此人有急智,为人灵敏,如何拖到了现在?”邓润甫放下了手中的茶盏,非常奇特的问着。

“说得也是。”别的几个考官一齐点头。

一份份试卷送来,糊名的胥吏开端脱手,用事前裁好的厚纸将考生姓名、籍贯给贴起来。遮严实了,再在纸上写上编号。糊完的考卷被送到另一个房间去誊抄。而誊抄结束,书上一样的编号后,另有专门的职员来对比副本和抄本,看看誊抄后的笔墨是否有错讹,以防考生因胥吏的弊端而被黜落。当统统检查结束,才会五十份一摞的装订起来,然后送去给考官们们修改。

三人是封弥官,主管试卷的糊名誊抄。不但要监督上面的胥吏糊起考卷上考生的小我质料,让人去誊抄。装订时还要打乱试卷誊本的装订挨次,以制止卖力阅卷的点检、测验、覆考三道关隘的官员,能从考卷的挨次中,确认考生的身份。

韩冈重新到尾又看了两遍,贴经墨义的答案,另有方才完成的史论,一个字一个字的扣着。肯定此中没有错字、漏字,同时也没有犯着杂讳。过了好半天,新换上的蜡烛又烧到一半,内里已经敲起了二更的鼓,这才将卷子交给了等在身前的小吏,并报以一个歉然的浅笑:“劳两位久等!”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