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八章 不谋而合[第1页/共3页]

薛仁贵沉默半晌,俄然朝李素躬身行了一礼:“李公爷不愧是国之英杰,盛名之下无虚士,小人原觉得分兵之策只要我一人想到,却未曾想早在蓟州时李公爷便想到了,料敌于先,决胜于后,小人不及也,直到现在小人方知,能入公爷麾下,小人幸甚。”

看着薛仁贵悲忿的脸庞,李素拍了拍他,叹道:“不瞒你说,关于分兵之策,早在蓟州城驻营时我便向陛下进谏了,可惜,陛下未纳谏……”

固然本身对东征持悲观态度,但那只是从大的计谋布局和两国军政比较上得出的结论,而薛仁贵的观点无疑将它细节化了,他从一个浅显府兵的角度对待此次战役,用最简朴直白的观点比较出两边将士的强弱。

“……分兵的好处实在太多了,或许此中也有弊端,但总的来讲,绝对是利大于弊的,小人实在想不通,如此较着的好处摆在面前,陛下为何恰好要将三十万雄师死死攥在手里,一兵一卒都不想分出去,这三十万将士聚在一起,看似人多势众,威风凛冽,不过打的都是顺风顺水的仗罢了,一旦碰到危急,或是不谨慎中了仇敌的骗局,便是全军淹没的了局,三十万人啊!若中了埋伏,不需求敌军上前追杀,一旦全军溃败,光是我们袍泽相互踩踏,死的人都是一笔没法设想的数字,现在我们已打到辽东城了,三十万人对辽东城围而不攻,或许陛下在吸引敌军援兵到来,然后一举围而歼之,但是战机瞬息万变,雄师在敌国境内停滞不前,本身便是非常凶恶的一件事,陛下他……”

围城旬日,近似的偷袭,反偷袭,偷鸡摸狗相互伤害的小范围比武已产生了十来次,敌我态势皆未见停顿。

贞观十八年腊月廿四,辽东大雪,雄师仍围城不攻。

三十万雄师围困辽东城,三今后的深夜,辽东守将赵惠公派出一千人马趁夜出城,夜袭唐军前锋大营,却被埋伏岗哨的前军标兵发明,炊火示警以后,唐军大营全军防备,出城夜袭的一千高丽甲士马已失战机,无功而返。

李素却不欢畅了:“我堂堂县公,用得着花心机去谗谄你这个小卒子?再说,你还吃了我二十斤肉呢……”

李素闻言不由悚然。

“但是小人这些年陆连续续看过很多关于前朝与高句丽交兵的册本记要,发明高美人之勇猛善战,几不下于我大唐府兵,高句丽本身立国于半岛之上,这片半岛上除了高句丽,另有百济新罗两国,三国之间比年交战,另有一个倭国隔海教唆是非,更何况另有我中原上国对其虎视眈眈,动辄兵器相见,能够说,高句丽其国数百年来都是活在四周皆敌的夹缝当中,国中因交战而内哄无数,阖国之子民皆为举国之兵壮,可谓全民皆兵,而比年对外交战,能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活下来的将士,可见其疆场经历和临战反应等等是如何的百里挑一,我们大唐此主要与之疆场厮杀的工具,就是这么一批百战老兵……”

薛仁贵板滞半晌,然后缓缓点头:“小人……仿佛懂了。”

薛仁贵吃了一惊,惊诧看着他:“公爷亦早推测我军有凶恶了?并且是在两军交兵之前便推测了?”

李素神采愈见凝重,拍了拍他的肩,道:“你所言有理,持续说,每一字每一句我都听进耳中。”

“呃,公爷恕罪,是小人多心了……”薛仁贵顿了顿,道:“……小人不过是知名小卒,军中素无依托,有些话说出来可真就是大逆不道了。”

李素也有点冲动了,薛仁贵不像李素活了两辈子,很多事情有了预感性,他是真正靠本身的才气推断出现在的处境,不得不说,名姑息是名将,汗青上该发光的人,谁也挡不住他的闪亮。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