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八章 东征启战[第1页/共3页]

李素作的这首诗无疑是能够千古留名的那一类,并且是李世民出题后只走了三步便等闲作出来了,更令满殿君臣吃惊。

“好诗!”

李素的这首诗若说立意,天然不算太高远,给千百年的先人看的话,顶多算是一首励志催人奋进的诗,异化了一些爱国和功利情感,用大口语来讲的话,大略意义就是大丈夫想要繁华繁华的话,从速抄刀出国砍人去吧,砍的人越多功名就越高,不信的话你看看凌烟阁墙上挂的那些老杀才,谁不是砍人砍出来的……

李世民哈哈大笑:“好!子正说得好!”

你本身洁净明净不沾血腥,莫非别的功臣都是老杀才吗?固然他们的确是,也没有如许劈面打脸的。

这话无疑非常的煞风景,满殿君臣顿时堕入了沉寂。

殿内功臣之一的宋国公萧瑀已是七十多岁的老头,这老头为人很朴重,并且脾气不大好,有据可查的跟李世民劈面掀桌子的次数有四次以上,可谓一言分歧就掀桌,这里的“掀桌”是字面上的掀桌,惹火了他真敢掀李世民的桌子,并且不止一次,正因为他的脾气,从大唐立国到现在,萧瑀已然五起五落,此次是第六次被启用。

轰!

“……隋室灭亡,其源可睹,良繇智略乖於远图,兵士疲於屡战,政令失度,高低离心,德泽不加於匹夫,刻薄弥穷於万姓。……朕怀想前载,抚躬内省:昔受钺专征,提戈拨乱,师有经年之举,食无盈月之储至於奖惩之信,尚非自决,然犹所向流行。前无横阵,荡氛雾於五岳,翦虎狼於九野,定海内,拯百姓。”

不愧是油滑的老油条,房玄龄这番话明着辩驳,暗里却不大不小捧了萧瑀一下,不管旁人还是萧瑀都点头不已。

这一天公然到来了。

是啊,东征的话题实在早就有风声了,近两年长安城不管朝臣府邸还是贩子酒坊,都因为东征之战传得沸沸扬扬,御驾亲征高句丽已经不算奥妙了,户部赋税早早做好了筹办,前去真腊国和林邑国购粮的使团早已回京复命,多量的粮草正在运往长安的路上,兵部一众参军和主事们整天围着舆图转悠,会商兵出何地,攻伐何城,一篇篇战策如雪片般飞进三省直至李世民案前……

作诗这类事,不看多么合辙压韵,意境多么深远,主如果应景,应面前的景。出题让你吟风就吟风,让你颂月就颂月,如果作出的诗恰好符合了出题,还在诗中表示出更深远的意境,那么,这首诗足堪千古留名。

李素心中一凛。

萧瑀神采渐缓,捋须终究浅笑了,道:“为国除奸,人臣之责也,若说老夫未沾血腥,倒是老夫妄言了,呵呵……”

喜气洋洋的殿堂上氛围徒然窜改,每小我皆是面色狰狞,杀气腾腾,一股激昂的战意冲天而起。

“战!”

“毫不还朝!”

至于长孙无忌房玄龄这些文臣,更是闻之欣然。

统统武将全数站了起来,抱拳凛然大喝道:“愿助陛下剿平高句丽!不报此仇,毫不还朝!”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墨客万户侯,哈哈,好诗!不愧是少年英杰,朕当年这句夸奖非虚也。”李世民捋须仰天大笑。

“诸公,子正只是二十多岁的弱冠少年,尚知为大唐再立新功,诸公若只知躺在功绩簿上吃成本,颜面何存耶?高句丽宵小不臣久矣,隋末之时便杀我边民无数,万千关中将士在疆场上被高句丽搏斗殛毙,三十余年前的关中十室九空,皆因斯战,至今每逢年节,长安八水之畔仍有老迈妇人哭泣嚎啕,为战死的亲人招魂悲伤,朕既为天下共主,此仇……怎可不报!”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