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议对夏战略(二)[第1页/共4页]

“不战。他要攻城随他,大宋死守便可。”

“若其围城,使城内断粮断薪……”

不管如何说,赵旸这番对夏计谋总算是令他们看到了几丝击败西夏的但愿,不复前几年连败三仗后,宋国对西夏毫无体例,只能“赐岁币”罢战言和。

见赵旸一点头,他持续道:“那就轻易解释了,宋、夏、吐蕃三国鸿沟有大量蕃民居住,为制止其倒向西夏,大宋便加以皋牢,又派人教养……总之此事非常庞大。别的,蕃兵虽勇,但……一定可托。”

庞籍欲言又止道:“建城之事,破钞甚巨,且旷日耐久……”

“哦哦……”陈执中恍然大悟。

几位相公相视一眼,齐声道:“臣等无贰言。”

宋庠瞥了他一眼,都懒得说甚么,问赵旸道:“这便是‘以己之长攻彼之短’,那‘以己之短消彼之长’又何解?”

若换做文彦博或高若讷来问,赵旸这时候未免要夹枪带棒调侃几句,但陈执中就算了,自和解以后,这位老辅弼能够视为赵旸在朝中独一的盟友,赵旸天然不会进犯他,笑着道:“令其自溃便可。”

期间,宋庠转头一看高若讷,见后者并无解释的意义,便笑着道:“那就先由宋某抛砖引玉……”

陈执中抚掌赞叹道:“以正道用兵,不以奇胜,堂堂正正,正如赵正言为人,妙!妙!”

“是。”在其他四位相公暗自鄙夷的目光下,赵旸笑着解释道:“但只要我大宋的强弩射程比西夏远,那也无碍。……陈相公,我这就个比方啊。”

赵旸听了非常惊奇:“三四百万人丁,竟有五十万军队?”

他方才听得很细心,尽力想要找到马脚,借此搬回一城,但实在是挑不出马脚。

他俩都不信这老东西真能想明白。

在仍然重视疆场取胜的年代,赵旸这番谈吐实在有些超前了,即便是宋庠、庞籍也只是稍稍听出些门道,而资质如陈执中,更是听得云里雾里。

文彦博、宋庠、庞籍、高若讷四人听闻,如有所思,唯独陈执中一头雾水,不解道:“西夏亦有强弩……”

“非对称之战?”

“是故要先内后外,先加强陕西四路的防备,于险要之地构筑要塞,于平坦之处修造城池,先将陕西四路打造地固若金汤,介时再与蕃民谈判,若其情愿编户齐民,那天然最好,大宋能够归入,化蕃为汉;若始终不肯,那也只能下重手……放火烧山焚林,断其口粮,迫其迁徙。”

赵旸闻谈笑着点头:“既要求稳胜,又不想多费钱,这世上哪有这类功德?……以大宋当前兵力,能够稳胜西夏军队么?怕是以二敌一都一定能胜。既然如此,何不变动赛道,充分操纵大宋体量,兴赋税守势,逼西夏与大宋各陈兵数十万于边疆,互拼赋税耗损?大宋体量大,赋税亦多,拖他个十年、二十年,足以兵不血刃耗死西夏。”

“哦?”赵旸稍有不测:“范相公也主张筑城?”

啥意义?

他们也自夸知兵,但碰到赵旸这类龟壳流计谋,亦想不出该如何破解。

宋庠皱眉提示道:“本地蕃民亦民风彪悍,不逊西夏党项,若与其反目,恐陕西四路是以堕入混乱,介时西夏恐怕也会趁机进兵,讨伐我大宋以拉拢蕃民。”

赵旸笑道:“庞相公,我可从未说过我要和西夏正面比武啊,我主张的是打非对称之战!”

“对。”赵旸点点头,解释道:“假定说西夏是个彪悍的壮汉,大宋便是个文弱墨客,二人劈面搏斗,大宋必定毫无胜算,但若大宋手持一柄强弩,立于城上朝其激射,西夏赤手空拳,即便再是彪悍,又有何用?”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