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萨拉热窝[第1页/共3页]

波黑首要民族为波斯尼亚族,约180万人,克罗地亚族约45万人,塞尔维亚族约135万人。波黑的民族抵触首要在这三个民族之间产生的。首要宗教为伊斯兰教、东正教和上帝教,此中绝大多数波族人信伊斯兰教,绝大多数塞族人信东正教,绝大多数克族人信上帝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和上帝教是三个分歧的宗教,是以宗教冲突也是在这三个宗教之间产生的。官方说话为波斯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三种说话。

第二次天下大战发作后,萨拉热窝又成为炮火进犯的处所;前南游击队在萨拉热窝固执抵当纳粹,终究把德军从这里驱除出去,束缚了本身的国土。波黑几百年来的汗青,是一部战役史:烽火连缀,群众遭殃。

第二次天下大战期间,被德、意法西斯拔擢的“克罗地亚独立国”傀儡政权实施种族灭尽政策,30万塞尔维亚人惨遭殛毙。今后,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两族结下了世仇。1960年代末,当时的南斯拉夫带领人铁托和卡德尔曾决定将波黑的穆斯林列为一个民族,同时鼓励其他共和国的穆斯林插手波黑,导致波黑穆斯林人丁超越塞族人丁。

在战后的40多年里,萨拉热窝人丁从8万增加到38万,钢筋混凝土高层公寓接踵建成。在高楼大厦之间的空位上,有儿童乐土和街头公园。都会的范围扩大,从山谷向山上生长。萨拉热窝的计谋职位非常首要。汗青上,上帝教和东正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德国人和斯拉夫人、俄国人和西方人在这一带曾展开过决死的斗争。多年的战役,特别是第一次天下大战的发作,使萨拉热窝闻名于世。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至公在萨拉热遇刺,导致第一次天下大战发作。为记念刺死斐迪南的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当时的拉丁桥后改名为普林西普桥。第二次天下大战期间,南斯拉夫军民在萨拉热窝同德国法西斯展开苦战,终究击溃了德军。为怀想在二战中为保卫萨拉热窝而捐躯的义士们,市内建有一座义士记念碑和豪杰瓦尔特的半身泥像。

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一些南斯拉夫人南迁到巴尔干半岛,在波黑定居。阿瓦尔人于6世纪和7世纪时开端入侵,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也接踵进入巴尔干半岛。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内,波黑地区多次分属四周的各个国度。12世纪末斯拉夫人建立了独立的波斯尼亚公国。14世纪末波斯尼亚曾是南部斯拉夫人最强大的国度。1463年后成为土耳其属地。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很多波斯尼亚人由基督教改信伊斯兰教,垂垂构成了波斯尼亚穆斯林民族。本地的穆斯林与塞尔维亚族人都利用塞尔维亚语,但在风俗风俗、品德标准和代价看法等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1878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成为奥匈帝国的领地,1908年被奥匈帝国占据。

萨拉热窝始建于1263年,人丁38万,群山环绕,风景娟秀。全城呈东西走向狭长的形状,南北是起伏连缀的山峦,从东到西好像一条彩带披挂在巴尔干半岛波斯尼亚河泉源的东部。城东的入城口地带为险要的山路,一侧的山岳上筑有一座土耳其统治期间的城防古堡。城东不远处有一座石拱“羊桥”,它曾是汗青上萨拉热窝通向东方天下的首要流派。蜿蜒的山间公路,穿越崇山峻岭,与南斯拉夫相连。城西是波黑通向西欧的首要公路、铁路交通支线和航空港,并连通着波黑通向亚德里亚海滨的旅游公路。路旁有另一座石桥“罗马桥”。波斯尼亚河的泉源四周是波黑国度公园。这里天然景观美不堪收:草木富强,碧水波纹,木桥辟路,曲径通幽。在萨拉热窝的东南和西南部山区,各有一处天然滑雪活动场。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