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计,来四碗肉丝面。”

一辆牛车从他们面前走过,赶车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夫,李家村的人都叫他李三爷,李家村人平常上集,下集不想走着去了,都做他的牛车。看到张氏几人,牛车停了下来。他对着张氏道:“李国度的,你们是去镇上吗,上来我捎你们一程。”

李玉开端打量这个布庄,门面不大,柜台上摆满了各种色彩的布料,架子上另有一匹匹印着花的面料,看模样应当是比较贵的。不晓得是不是刚开门,店里就他们一家子客人。

“李爷爷,感谢您了。”李玉几人也对李三爷感激。

李三爷笑着夸这几个孩子懂事,然后提示他们坐稳,一挥牛鞭,牛车走了起来。

“昌德福”面馆是镇上的老店,专门卖面,每天来这里吃面的人络绎不断,浓浓的鸡汤配上劲道的面,上面再铺上一层肉丝,洒上葱花,别提有多香了,赶集的乡间人如果手头余裕,都会来这里吃上一碗,代价也公道,一碗五文钱。

“老四家的,你们明天买了这么多粮食。”

李玉又说了几句,掌柜的又添给他们一些布头,李玉感觉挺对劲的。

张氏几人挑了一会,选了几个色彩的粗布,李玉姐妹选了粉色布料,给大姐也选了一样的。张氏春秋大了,想选玄色的,李玉感觉太老气,他母亲才三十出头,穿那么老干甚么,非得给她选了有色彩的棕色布料,大哥和小弟就是灰色了。

不一会,四碗热腾腾的面就上来了,李玉吃不了这么多,给小二要了一个空碗,和小弟分着吃。尝了一口面汤,感受有点油腻,又吃了一口面,感受还是很劲道的,有点像宿世的苏式面,如果她来做的话,还是有改进的余地的。不过看着店里大师的吃相,就晓得这面是很好吃的。内心对这里的甘旨也有了些熟谙。

“三爷,这是都畴昔了,不提也罢。现在我们一家过的挺好的。”张氏说。

“好嘞,客长稍等。”

中午的时候,张氏带着李玉他们用饭。

“娘,等你吃过就晓得了。”李玉卖了个关子。

一家人吃过饭,又买了一块猪肉,这是李玉做饭的质料,紧接着一家人就往城门口走去。远远瞥见李三爷的车已经在那边停着了。他们明天买的粮食有点多,筹办雇三爷的车子。先给李三爷打了号召,接着李林带着李三爷去米铺拉他们家买的粮食。

张氏推委不过,只能感激道:“那就感谢三叔了。”说完,张氏带着李玉几人坐上了牛车。

“掌柜的,你给我们算算,这些一共多少钱?”张氏问。

接着又去永安米铺买了五十斤玉米面,五十斤高粱面,白面白米多少,花去了半两银子。

“是啊,你们家的事情,我也晓得,你公公婆婆是老胡涂了。”

五人朝着通衢上走,小弟最镇静,一起上叽叽喳喳说个不断,前几次赶集都没带他,此次他也跟着去,欢畅坏了。走了大抵半个时候,张氏怕几个孩子累,停下来歇息,接着又对小儿子道:“轩儿,累坏了吧,来,娘抱着你走。”

“这些一共四百零八文。”掌柜答道。

听着儿子的话,再看看儿子的模样,张氏为他的懂事心疼。

李三爷让他们下车,又叮咛他们,如果一会他们买完了东西要坐车的话,就在城门口那边等他就行,他送完货就在那边停着,半下午才归去的。

和米铺伴计说好,先放在这边,他们一会过来拿。

回到村上,张氏付车费,这来回都是他们一家人在坐,她有点过意不去,取了十五文,李三爷不要,最后拗不过张氏,收了十文。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