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皇帝亲军[第1页/共2页]

是以,不如把他们派到辽东去。

陆四拍了板,渡海辽东就此定形。

“我对李化鲸还是信赖的,也信赖第七镇是虔诚于我的...如许吧,就让第七镇渡海去辽东,不过我得给第七镇送份大礼。”

淮军第二镇在镇帅左潘安的批示下已经篡夺灵山卫,现全镇除程思华的第四旅正在向莱阳、威海卫进军。

从辽东往北京运粮但是个耗损大于所得的庞大工程!

当然,这是大要上的意义,实际上贾汉复大抵想说的是大浪淘沙的意义。

毕竟,这个第七镇过分庞大,并且传闻军纪还不太好。

操纵海军上风直接把辽东这个满洲老巢搅个天翻地覆,计谋上绝对能让满清阵脚大乱,乃至能达到“关门打狗”的结果,战术上也是绝对可行的。

登莱地区相对济南、德州这边要好,可也颠末孔有德兵变及清军寇掠,真要把第七镇养起来,说句刺耳点的,就是淮军的大承担。

此中另有瘟疫的残虐。

辽东地区广袤,以清军的万余留守兵力不成能到处设防,他们只能以盛京为中间停止重点护防,如许就给了淮军可趁之机。

陆四宿世,十月多铎部的南征,目标就是掠夺江南赋税以支撑这场征服中国的战役。

陈锦逃海后,胶东地区现在就剩清廷委任的胶东副将柯永盛占有在威海卫一带,不过部下只要三两千乌合之众,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向淮军投降。

第三,就是能够通过渡海作战磨炼第七镇。

李化鲸这个镇帅在山东绿林名声的确很大,乃至第七镇在向登州进军途中,各地盗贼绿林土寇都来凭借,成果使第七镇不竭超员扩编,现在怕是已经不下两万七千余人,此中有马的五六千人,有马有甲的三千多。

“第七镇篡夺登州后,所部扩编已有两万余,从兵士到军官几近都是山东的绿林豪杰,且另有很多辽东避祸熬来的...并且这辽东本就是山东都司的地盘...”

跟着胶东战事的结束,如果淮军要持续保持对第七镇的“主权”,使第七镇服从于督府,必将就要供应第七镇的赋税,束缚其军纪。

便是明朝在时,也是倾举国之力才赖以保持了关锦防地。崇祯中前期,沈廷扬就是卖力从江淮往辽东运粮的“操盘手”。

这边方才定下渡海作战的事,那边就由徐州急递经济宁送来的告急公文。

不过满清的运气也实在是好的离谱,一起南下明军望风而降,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江南,一下处理了迫在眉睫的粮荒。

给李化鲸的军令中,陆四的办法倒是相称恍惚,只说便宜行事,并没有申明第七镇的粮草由那边调拨,那边供应。

那么,能把粮运到松山,就能把兵运到金州。

第一封是侄子广远的,信中称淮西明军克日有侵犯淮扬的迹象。

如果留守关外的清军分兵扼守,一样也能让渡海作战的淮军获得部分的兵力上风,就同现在的山东一样――明显清军占有绝对上风,恰幸亏山东被淮军压着打。

卖力“督府”临时运作的贾汉复对第七镇的环境必定体味得非常清楚,十月初二的时候,第七镇就向督府报捷,说是篡夺了登州,不过清登莱巡抚陈锦却乘海船逃掉了。

别的原清山东总督王鳌永任命的沂州总兵夏成德,已于克日在新泰率所部两千多人向山东通会陈不平请降。

将近三万人,要多少赋税开支?

让他们去辽东,打赢了当然好,就是败了,丧失大了,对淮军本部而言也并非甚么好事。

贾汉复的定见是由第七镇渡海进犯辽东有三个好处,第一就是辽东在明朝行政上属山东都司的统领之地,以是由山东人渡海光复辽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