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九章 朝堂趣 怪异起[第1页/共2页]

帝君看了我三秒,道:“多谢。”

我道:“箫尚书?”

呈上折子后道:“臣多日苦思,献上良策多少,请帝君过目。”

我言语间不免阴阳怪气了些:“客气了,帝君高兴便好。”

箫崇端多年来在朝中如鱼得水,恰是因其一向站的是帝君。畴前的先帝,现在的帝君青华。如此也能说得通,为何箫崇端为人呆板中正,只要在面对帝君时,才会出言奉承。

箫崇端见帝君的面上蒙着一层阴翳,出言道:“回君上,国师所言不无事理。现在大瑶身份难堪,若过于苛责,减轻赋税,恰落了他国话柄。君上仁义治国,该当一视同仁。”

我道:“为今尚早,构筑堤坝水库的事,恐尚不能见效。能救济部分哀鸿,不使灾情扩大,便是不错了。”

我查过箫崇端的身家,虽行事中正又不失油滑,朝中派系谁也未曾拉拢到他。只传闻与青晴先父,前相柳肃是莫逆至好。

向来寡言的箫崇端道:“臣觉得,赋税该当与青州齐平。”

我踮起脚尖在帝君嘴角轻啄一口,旋即分开。

“待今后本君堂堂正正册封你为帝后,再与本君的阳离共同窗习临摹诸子百家所书。”

我笑道:“尚书请讲,我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帝君并未看我,翻开折子后眉头舒展,敏捷扫过道:“国师朝后留下,细心讲一讲。”

帝君淡淡扫过工部尚书,看向箫崇端道:“箫卿所言不无事理。为君者,当以仁义治国。本君,畴前是青州百姓之父,今后,大瑶百姓,亦是本君子民。”

我亦未再做争论,道:“臣府中有很多关于此事的质料,臣一番清算后,寻出先秦时百家诸子的观点及对策论著百本,不知君上是否需求参考?”

我心中一热,一股暖流窜遍满身。他是真懂我的,是真懂我的。

朝后帝君留下我,屏退宫人及内侍。宽广的朝殿上只余我一人,帝君踏阶而下,沿着中心的玉阶缓缓朝我而来。

说来孙荐之不过是一小小侍郎,天佑王倒是王公贵胄,任谁都会选天佑王为婿。恰好箫崇端反其道而行之。

我笑道:“总归这册子君上是不筹办偿还了是也不是?”

帝君浅含笑着,拿食指轻点我鼻尖道:“归去将那些诸子百家一把火烧了,不准再看。好端端一个女儿家,净看些不三不四的。”

通身的帝王之气藏在一行一举中,一脸寡淡掩不住乌黑眸子里漫天的星光。如许都雅的一小我,我如何能逃得脱?

我心中一笑,寂然道:“禀君上,臣觉得,不如与众朝臣共商。”

帝君冷冷扫过我,将折子丢在大案上。道:“此事容后再议。”

帝君道:“你竟还敢提!等会儿本君替你写一份折子,你又不是不知,朝臣所呈的折子,最后都要送入内阁存档。如有下回,本君替你写一份,再罚你抄十份。”

帝君说着在我眉心一点,道:“本君是谢你不怨……莫要自责,是本君不该。一时打动便同你……今后,本君不会再碰你。”

箫崇端道:“老臣在此等待国师,只因另有一事想就教。”

箫崇端道:“荐之去舫城,至今未有消息传回,不知国师可否晓得内幕?”

人都说箫尚书从不站队,可在我看来,箫崇端倒是次次都站了队,且还都站对了队。这才气在朝中多年不倒,还把着油水最多的户部四十余年。

我笑道:“尚书胡涂了,只怕帝君心中早有定夺。至于我那道折子……实在没起甚么感化。”

帝君笑道:“你这没心肝,朝堂之上送来一册春宫,还要与群臣共商。本君真是不懂你这脑袋瓜子里装的甚么。”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