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苏医传》
“退朝!”松公公锋利的声声响彻大殿。
崔瑾辰白衣,束发,立在庭前,手持一卷书,冷静背诵。
高则诚见状双眸微睐,上前一步嘲笑道:“钱御史。就事论事,何必以已度人?”
赵靖琪心头一松,长舒一口气。心道这月朔,十五两日上朝,有母后在,就是好啊。
高则诚似被人打了一闷棍。暗淡半晌,神采渐有阴沉之势。
“依下官看,不是瘠薄少水的启事,而是民刁人懒的启事。”
大殿之上顿时鸦雀无声,几十双眼睛都谛视在屏风之上。
崔瑾辰眼神一亮,从怀里取出一张银票,扔到小寺人手中道:“人在那边?”
高则诚微微低头蹙眉,退回原位。如此轻飘飘的一句话,只怕是……目光向胡武看去。未曾想胡武正向他看来,两人一对视,胡武鼻子冒出一股寒气,扭过了头。
胡武身形一顿,回顾嘲笑道:“相爷有何叮咛?”
赵靖琪见母后目光幽远而深长,跟着那目光瞧去,未看出有何特别之处,笑问道:“母后在瞧甚么?”
三尺见方的大青石砖,拼贴无缝,中间光亮如镜,四周揣摩出四喜快意云纹。百官摆列而站。
李太后伸出纤纤玉手,点上天子的额头,嗔骂道:“天子啊……谁在那里?”
胡侍郎冷哼一声:“敢问相爷,有何良策?”
李太后微微点头,以示他稍安勿躁。
“钱御史请!”
朝政之谋,最是难写,卡文卡得实在是*。
“一时半刻,何来良策?”
此言一出,高相,胡侍郎神采微变。
“母后,今后若得空,常替儿臣坐镇朝堂,何必只拘泥于月朔,十五?儿子得母后坐镇,万事心定。”
“母后才调,不输儿臣,夕日父皇在时,母后也常帮父皇批阅奏章,怎的到了儿子这里,便是坏了祖宗端方。”
保举朋友的一本书:
“钱御史,国情分歧,如何同日而语?”胡侍郎反唇相讥。
“岂敢。岂敢。相爷言重了。政见相佐,如同用饭喝酒,不过是平常事罢了。我们官轻言弱,比不得相爷临终受命,一言九鼎。道分歧不相为谋,胡武告别!”胡武说罢,甩袖而去。
一小寺人探头探脑的在门口看了半晌,见四下无人,忙上前在崔瑾辰耳边低语几句。
钱寅咄咄逼人道:“我传闻胡侍郎的本籍便在那边,胡侍郎不会是想因公秉公吧!”
“钱御史这话,深得哀家之心。先帝在时,勤政爱民,对百姓多有体恤。西北赋税之低,是莘国百年来前所未有。灾害年年有之,南边有水患,北方有雪灾,无一年断过,为何这两处百姓便能安居乐业呢?可见降税并非良策。”
“噢,如何不该降?”李太后似饶有兴趣,悠悠的诘问了一句。
钱寅一听太后如此说话,心下非常对劲。
“回皇上。今春西北一带大旱,久未有雨,农夫今秋收成,恐降三成。臣觉得,西北赋税需得降落两成。百姓方可度过难关。”
高则诚在朝中一贯呼风唤雨,似本日这般令他当堂丢脸之事,还从未有过。更何况此人还是崔氏弟子。高则诚恳下微有不快。
百官同心,则君危;御人之道,只须让其此消彼长,一抬一压,统统尽在君王之手
太和殿位于皇宫中路,殿宇宏伟绚丽,寂静厉穆。
赵靖琪一想到那些堆积如山的奏章,和满朝难缠的文武百官,太阳穴突突的疼,撒娇着扯着李太后的袖子道:“母后,朕比来也常常感到倦怠,四肢有力。”
崔瑾辰待小寺人走后,悄悄思虑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