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图赞》:“凫篌朱厌,见则有兵。类异感同,理不虚行。惟之天然,厥数难懂。”
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蹬龙。
《山海经-西山经》记录: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急就篇》卷三:“射鬾辟邪除羣(群)凶。”颜师古注:“射鬾,辟邪,皆神兽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
《西都赋》:“抗应龙之虹梁(注:梁曲如虹也。),列棼橑以布翼”
鸣蛇是灾蛇,是大旱的征象。
厥后炎帝在阪泉之战中被黄帝打败,他的儿子和部下却不平气。当蚩尤举兵抵挡黄帝的时候,刑天曾想去插手这场战役,只是因为炎帝的果断禁止没有成行。蚩尤和黄帝一战失利,蚩尤被杀死,刑天再也按捺不住他那颗气愤的心,因而偷偷地分开南边天廷,径直奔向中心天廷,去和黄帝争个凹凸。
《淮南子·精力篇》中说“日中有踆乌”,郭璞注讲解“中有三足乌”,则是对太阳为金乌化身的申明和解释。太古神话传说中的旬日,每天凌晨轮番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化为金乌或太阳神鸟在宇宙中由东向西翱翔,到了早晨便落在西方若木神树上,这表达了熔化于神话当中当代对日出日落征象的察看和感受。
同据《山海经》记录:“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南山经》)“凫丽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日蛰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东山经》)郭璞注:即九尾狐。
《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艺文类聚·卷五十七》:“若夫赤松王乔,羡门安期,嘘吸沆瀣,饮醴茹芝,驾应龙……”
一说《集韵》解释:“犼,兽名,似犬,食人。”另有,东海有兽名犼,形如兔,两耳背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偃曝馀谈》有载。体型虽小,亦能搏龙,胜后以其食之。
朱厌,一种当代凶兽,出于小次山。据《山海经·西山经》记录:“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见则大兵。”
据《神魔志异·妖兽篇》记录:“赤眼猪妖,猪头狗身,身躯庞大,黑毛,硬刺,赤目,能暗中视物。喜食腐物,喜居阴暗潮湿处。”
嵇含《悦晴诗》:“鸣凤曦轻翮,应龙曝纤鬐”
在《左传·宣公二年》里记录着:“犀兕尚多。”以后就再无据可考,想是除了一只被李耳骑着仙去外,其他的十足死光了。
一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风俗。华表柱顶之蹬龙对天吼怒,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监督天子)。
《汉书·叙传》“应龙潜于潢污,鱼鼋媟之,不睹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而躆颢苍也。故夫泥蟠而天飞者,应龙之神也;”
唐·秦韬玉《豪家》诗:“地衣镇角香狮子,帘额侵钩绣辟邪。”
另有多种狐状兽类,其呈现带给人类的也是恶兆:“耿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日殊猜,其鸣自蔽见则其国有恐。”“姑逢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日獭獭,见则天下大旱。”
7、天狐:
袁珂《山海经校注》把烛龙与开天辟地的盘古划一起来,并说:“说者谓此神立便是原始的斥地神,征于任昉《述异记》:‘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博识物志》卷九引《五运积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信然。盘古盖厥后传说之斥地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