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风潮 启程[第1页/共2页]

到了玄月份,济宁城有青盐的动静已经传遍大江南北,很多南直隶的贩子或是快马前来,或是乘船赶到,达到的第一时候都是高价网罗采买。

船埠边上的流言早已是传开,很多抢买到的人看到这古色古香的瓷罐青盐都是喜好的紧,一传十,十传百之下,更是大家主动的前来抢买。

王争早就传话归去,现现在赤山、养马岛、温泉镇的三个大盐场都是开足马力的制宁海盐。

当然了,思疑的人不是没有,不过还是信赖的人占有大多数,毕竟青盐到货才五六天的时候,每罐的代价就提了四两银子,宁海盐也跟着上涨。

这风评更像是当代产品的申明书,同三国期间的月旦评也有异曲同工之用,多是浅近易懂。

盐商们第一次从王争那买入才花了五两八钱,反手往出一卖就是四两银子的净入,并且这利润还在不竭上涨,这等好买卖谁不抢着做。

最后运到船埠把代价哄抬起来,的确是完美至极。

不过这郝掌柜但是老油条,内心甚么都明白,当下只是咳咳几声甚么都不说,这看在那些商户的眼里天然是默许。

当晚,济宁城的盐枭们都来到永昌号郝掌柜的府宅中筹议,青盐和宁海盐的成色都是上佳,感慨这买卖做的值得。

想明白以后的人都不敢再把王争当作浅显的军将来看,这脑筋太精了然,一环扣着一环,这里的人都没瞥见货在哪的时候,就已经为采买造足了阵容。

遵还是例,新的盐货起运畅通都是要由最早采买的那户做个风评,这任务天然就落到了济宁永昌号的头上。

不过王争最在乎的还是宁海盐的风评,比拟青盐的大段考语,宁海盐的就有些偷工减料,据范若海所说,这些话几近满是从淮盐、鲁盐抄过来的。

因而郝家雇了几个济宁城内的败落文人,操起笔杆子把这风评写了出来。

三人成虎的故事在那里都合用,说的多了,别人就算是不想信也得信,半个月下来,青盐的代价已经飞涨到每罐近二十两银子,宁海盐的代价也跟着涨了很多。

这是质地纯粹的青盐,窖藏一段时候后不但有凝神静气的服从,更能够祛毒摄生,奇特的香气能够媲美普通的香囊,实在是可贵的佳品。

南直隶一带的商户更加富庶,天然更讲究糊口享用,青盐在山东都已经断货,更别提南直隶了,以是外埠前来采买的贩子都是非常的主动。

现在,王争脸上弥漫着自傲的笑容,负手站在船头,非常东风对劲。

青盐毕竟数量有限,以是每批次的青盐只要一千罐,宁海盐倒是数量充沛,每批都有小几千盒。

不过也有人提出迷惑,青盐与宁海盐并不都是攥在本地商户的手里,很多人都想赶在外埠贬价前在这边先把代价提上去赚一笔。

郝掌柜作为本地商行的大户,老成慎重天然不好说甚么。

郝掌柜也并没在乎,归正青盐和宁海盐他都切身验过,成色与质量都是上佳,照实去写就是。

颠末一个多月紧锣密鼓的筹办,王争胜利动员一股青盐风潮,大赚一笔不说,宁海盐也在短短一个月的时候畅通山东,现在正逐步被山东本地大户人家所承认。

停靠在济宁城船埠外一个多月的十几艘大船再次拉起缆绳,不过却并没有回宁海,而是持续沿河而下。

每批盐货运到济宁后,一千罐青盐立马就被眼红的商户们采买一空,转手又是被其他的商户哄价抢买,连带着宁海盐也是飞速卖出转运,风评不竭。

跟着这股海潮,济宁与山东本地的商户都是明白此中事理,真真假假的炒卖起来,归正这代价是哄抬的越高越好。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