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1页/共2页]

武德七年,因杨文干之事所累,与王珪、杜淹同流于嶲州,李世民继位后重其才,方调回长安。韦挺历任尚书右丞,吏部侍郎,而后因原御使大夫温彦博转调中书令,才得魏王师王珪保举,升任御使大夫。

韦挺乃世家子,出自关陇巨阀京兆韦氏清闲公房,其父前隋民部尚书韦冲与李渊交好,也恰是是以,韦挺自幼便同隐太子建成熟悉,尝为李建成东宫太子左卫率,深得李建成信重。

韦挺道:“御史台接河东道监察御史洪范上禀,依例转呈陛下。”

太极宫,两仪殿,旬日朝会。

韦挺闻言,俯身应道:“陛下所言极是,倒是臣小题大做了。”

秦昆道:“陛下,此事事关我大唐北境安危,数万将士性命,岂容骄易。”

洪范官在太原,不在军中,动静不通达,而李恪身为并州多数督,出兵北伐天然不会预前奉告洪范这个戋戋的八品监察御史,故而洪范后知后觉也是有的。

疆场军机,瞬息万变,李世民兵马多年,岂会不知这些事理,故而李世民不会因言见怪洪范,也不会降罪李恪。

李世民不悦道:“你是兵部郎中,也当知军事,临阵换帅乃是兵家大忌,岂能不知,更何况楚王文武双全,精熟兵法,又岂是不知兵之人,此事容后再议。”

韦挺照实回道:“是五日之前送出,昨日方才到京。”

李世民倒是没想到兵部会有人俄然站出来,问道:“秦郎中何出此言?”

不过洪范毕竟只是处所梭巡御史,闻风禀奏罢了,实在早在李恪率军北上之时,便已遣使进京同李世民禀奏此事,李世民早已晓得李恪率军北伐之事。

李世民想着,转头望向了长孙无忌,却发明长孙无忌正双目半阖,老神在在地立于一旁,游离天外,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明显此事同他并无干系,秦昆所言也不是长孙无忌的意义。

看着李世民的模样,明显是动了怒意,但大唐朝局开通,李世民又甚少因言罪人,有魏征之例在前,秦昆倒也不惧,更何况李恪还确是有过在前。

“启禀陛下,臣韦挺有事禀奏。”朝会伊始,御史大夫韦挺手持勿板,先行出列道。

秦昆回道:“回陛下的话,臣觉得楚王虽曾在扬州统军,但扬州不比河东,楚王初经边战,不免有经历不到之处,恐非良将,臣觉得并州多数督人选当另择老将,以免北境生乱啊。”

秦昆道:“陛下圣明,又岂不闻赵括故事?楚王虽幼年参军,精熟兵法,但临阵应战却有不敷,长此下去,恐蹈长平复辙,还望陛下明察。”

李世民道:“楚王北伐之事,已报知于朕晓得,楚王虽有先行后奏之嫌,但过不在楚王。时漂亮设占有诺真水不退,欲据我国土,我大唐军策,寸土不让,楚王所出,乃是卫我国土,朕觉得并无不当。”

韦挺因其曾为李建成旧党,故而其虽得李世民重用,又和魏王李泰交好,但行事仍旧谨慎,甚少在朝堂之上多言,他为御史大夫一载,此次恐怕还是他第一次在朝会上如此主动。

李世民听着秦昆的话眉头在不经意间微微皱了起来。

韦挺方才退下,兵部郎中秦昆便当即出列,对李世民拜道:“启禀陛下,臣觉得御史台所奏之事虽有小题大做之嫌,但也非全无事理。”

李恪奉旨经略北地,但他初到河东便擅调阿史那思摩的突厥胡骑,确是失了考虑,秦昆身为兵部郎中,此事正在秦昆统领以内,秦昆禀奏此事也并无不当,开初李世民也并无不悦,但跟着秦昆此言一出,李世民模糊有些动了肝火。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