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凌烟阁[第1页/共2页]

李恪想了想道:“连坐之法,改坐死为留配,据礼论情,量刑而论,不成一概而定。”

对于有功之臣,李世民向来不吝犒赏,如果真如李恪所言,悬像表功,到时也必是一段嘉话。

算至武德年初,大唐立国至今已二十载,当初跟从李渊太原起兵的那些老臣早就所剩无几,李世民的天策府旧臣也都开端残落,短短一载间,不算上长孙皇后竟已连走三人,李世民也不免心有伤感。

李世民问道:“你也附和玄龄之意,行宽仁之法?”

李恪道:“确是如此,这凌烟阁还可留于宫中,随我大唐历代君王传下去,今后凡后我大唐每代功臣,于国有大功者,尽可留名绘像于阁中,供后代钦慕。届时凡我大唐文武之臣,皆以留名凌烟阁为无上尊荣,争而为之,如此我大唐兴矣。”

李世民点了点头道:“恩,诸皇子中就以你做事最为安妥了,此事自也无碍。”

李恪接着道:“不知父皇是因何事,儿臣能够为父皇分忧?”

大唐刑律之事,在李承乾为太子时便是由东宫协管,现在李恪入东宫也是如此,房玄龄发起修易科罚之法,李恪的定见天然就起了极其关头的感化。

李世民附和志:“好,此事便有你来主议,先大抵定个章程于我,五今后在政事堂与诸位宰相商讨。”

李恪道:“父皇所言极是,短短一岁时候,连逢变故,确叫民气中悲泫。”

二十四人之数,比之麒麟阁十一人要多,比起云台二十八人又少,既不显得众多,也不显地鄙吝,确是个好数字。

李恪看着李世民躺在软塌便,双目微阖的模样,仿佛非常倦怠,因而问道:“父皇但是昨日未能安息好,儿臣看着父皇仿佛有些劳累。”

李恪这么一说,李世民的兴趣更加地重了,李世民搓了搓手掌,大有立即脱手的意义。

李恪闻言,大抵也晓得了李世民的意义,李恪道:“父皇但是因温相亡故之事心有所感。”

李世民道:“那依你的意义呢?这连坐之法又该如何调改。”

李世民道:“不错,恰是此事,自去岁以来,短短一载工夫,皇后、温彦博,虞世南、姚思廉接连亡故,萧瑀、李靖、魏征也尽已年老,身子骨也不比畴前了,不知还能伴驾几载,朕也是突而有感,心中竟不免有些凄然。”

李恪回道:“恰是如此,我大唐律法多袭自前隋,武德律中对前隋刑律也多有参考,然前隋便是因炀帝残暴苛责而亡,我大唐该当取隋亡之经验,行宽仁之法。”

李世民问道:“恪儿觉得这入凌烟阁的人数在多少为好?”

李世民猎奇地问道:“死者不成复活,你能有甚么体例?”

李恪的担忧李世民是晓得的,大唐有立下大功的郡王、国公五六十人,但能进凌烟阁的却不过二十四之数,如此殊荣,又人多而位少,到时不免相争,李世民天然需在此之前拟好名单、位次,商讨清楚,不然大宴必然生乱。

李世民说完,长长地舒了口气,靠着身后的软塌便靠了下去。

李世民舒了口气道:“为父昨夜歇地倒是还可,只是内心不甚利落,便不免闪现疲态了。”

李恪不假思考地回道:“既是便于父皇追思老臣,天然便当才是紧急,在太极宫东北向三清殿旁有一处凌烟阁,既便于父皇前去,又在宫中,彰显高贵。”

李恪道:“双喜同至,如此便是极好了,只是关于入凌烟阁之人父皇还需与诸位宰相先行议定,不然到时怕会生了乱子。”

而就在李恪低下头以后,俄然心中一动,又想起了甚么,对李世民道:“儿臣有一法,或可解父皇忧思之苦。”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