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一章 董卓乱政[第1页/共2页]

这是两个典故,意义是天子昏庸,忠臣能够废掉他。

昭帝没有子嗣,临死前也没有指定交班人。霍光等颠末商讨,迎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当天子。刘贺是昌邑哀王的儿子,而昌邑哀王就是汉武帝和李夫人的儿子。

这时,霍光捧上天子的玉玺和绶带,在拜了高天子刘邦庙以后,刘询即位,这就是汉宣帝。汗青经历了一个循环,皇位重新又回到了本来就应当当天子的戾太子刘据这一支。

董卓说的是废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为帝的事情。

董卓还没睡醒呢,就有人来报,说丁原在城外骂阵呢,喊着号让董卓出去,说是要弄死他。

这在《三国演义》中有详细描述:

卓乃止。

卢植率先抢答:“明公差矣。昔太甲不明,伊尹放之于桐宫;昌邑王登基方二十七日,造恶三千余条,故霍光告太庙而废之。今上虽幼,聪明仁智,并无分毫不对。公乃外郡刺史,素未参与国政,又无伊、霍之大才,何可强主废立之事?贤人云: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这内里袁绍、曹操等这些厥后不成一世的诸侯,当下可都是始终冷静无言。倒是丁原率先出来大动兵戈了,史载:“次日,人报丁原引军城外搦战。”

董卓的本意是为废而废,管你有没有昏庸,不过废帝立威以及获受拥立新皇之滔天大功,谁敢反对,那就要“顺我者昌,逆我则亡”。

当然,对于吕布来讲,起码在阿谁期间,丁原确切是他的“寄父”,以是,不管吕布有天大的来由,但只要吕布真的脱手杀了丁原,那么,起码以阿谁期间的代价观来看,吕布的行动便是赤裸裸的叛变,“弑父”光荣。

而“霍光告太庙而废之”的故事是如许的:

赶走了刘贺,霍光开端和丞相以及其他大臣会商立谁继位。汉武帝六个儿子只剩下广陵王刘胥还在,众大臣在群情立谁为帝时都主张广陵王。

“丁原这匹夫是蹬鼻子上脸啊,来人,整武备马,我要杀了这老匹夫。”

董卓点齐兵马,带着李儒出了城。

玄武门之变的李二也不敢做啊!只能说吕布是脑袋缺根筋,行差就错!

因而董卓大怒,如《三国演义》中记录般:拔剑向前欲杀植。侍中蔡邕、议郎彭伯谏曰:“卢尚书国浑家望,今先害之,恐天下慑伏。”

话说吕布一现身,便震慑全场,让董卓不能“威杀”丁原!威杀,杀之立威的意义。加上百官从中补救安慰,只好放过丁原。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残暴,不遵汤法,乱德,因而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因而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讲的是贤相指导昏王归正。

没想到刘贺就位后行动不当,即位27天后就被霍光废掉,送回昌邑。

但丁原也没留下,他已经掀了桌子,即是撕破脸,又没带兵入城,倘若董卓铁了心置他于死地,即便吕布再短长,也双全难敌四手,乃至命丧鬼域。

汉武帝期间就下诏,让刘询在掖庭关照培养,本年已经18岁了,从徒弟那边学了《诗经》、《论语》、《孝经》,为人俭仆,仁慈爱人。

董卓刚想回骂几句,吕布一夹胯上马,那马一疼,跑的像不要命了似的,一马抢先,如入无人之境,董卓的部下没有人是吕布的敌手,就连董卓都差点被杀,可谓心不足悸,当时:

“欺人太过!”董卓大怒,想他董卓也是千军万马闯出来的,别看他肥胖,武勇还是不凡的。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