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雄三镇(一)[第1页/共4页]

笔墨

元贞二年丙申,(世祖崩,成宗嗣立,改元元贞)福建省平章政事欢畅上言:「瑠求未从,宜出兵袭之。」成宗遣省都鎭抚张浩等率军抵国。时我国臣民深沐王化,皆有委身爱国之心。见元兵来侵,国人合力,拒战不降。张浩无计可施,卒掳一百三十人而返。

日本的《唐大和上东征传》在天平胜宝五年(753)条载:发愤东渡弘扬佛教的鉴真和尚所乘坐的船“廿一日戊午,第一第二舟同到阿児奈波岛”,并在岛上逗留半个多月。“阿児奈波”在日语中读作“OKNAWA“即现在的冲绳岛。

中国最早记录琉球说话笔墨的是《使琉球录夷语夷字附》拜见[3]:可见此中记录了“琉球的本土笔墨”及“平化名”。虽琉球本土笔墨和日文明名不异,但说话有所差别。跟东亚的其他国度一样,除了本土说话以外,汉字为琉球国交际时的官方笔墨,汉语在某一个时候也能够当作是琉球的“通用外语”,在与中国、朝鲜、越南的交际来往中皆利用汉语。琉球人的石碑碑文以及士族的家谱,也发明有汉字记录。与明清和日本来往,常常通事一职非常首要。在明清期间,琉球国不竭向南京和北京的国子监以及福州的琉球馆调派留门生学习汉语说话。按照对保存下来的琉球人利用的汉语官话讲义的研讨显现,琉球人所学习的汉语官话在语音上遭到了闽语,特别是福州话的影响,严格地说是“福州的官话”。初期,琉球国在交际场合皆利用汉语,而在官方文书上则利用汉字与化名异化的琉球语誊写体系,偶然也利用汉语誊写体系。除了汉字以外,琉球亦具有自创的字,即所谓的“球字”(包含自创字和化名标记)。

昔日的琉球国利用汉字和化名记叙王朝汗青,而基层百姓则利用一种平化名及象形笔墨。

汗青渊源

明朝明太祖《即位建元诏》:“朕为臣民推戴,即位天子,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明朝东南,远据外洋,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

定名

琉球群岛是西承平洋一系列岛屿,位于台湾岛与日本九州岛之间。呈东北-西南向。琉球群岛从北到南,包含奄美诸岛(统称“萨南诸岛”,属鹿儿岛县),冲绳诸岛和先岛诸岛(统称“琉球诸岛”)。面积共4,600多平方千米。人丁140多万(1985)。(~^~)

据成书于唐开元八年(720)的日本推古二十年(620)条和舒明元年(629)条别离记录“掖玖人二口流来于伊豆岛”“遣田部连于掖玖”等。据考据,《日本书纪》所载的“掖玖”或“夜句”便是现在冲绳的屋久岛。

1291年,元世祖遣副万户杨祥讨伐琉球,未能到国。随后,在元朝元贞二年(1296年),元成宗再次调派福建省都镇抚张浩,率水军打击琉球,国人合力拒战,元兵抢一百二十余人而返。

琉球说话与笔墨

台湾在唐朝时也被称作琉球,位于此辨别琉球群岛同时被称作为小琉球。台湾是中国国土,而琉球在明清时为中国的从属国。琉球作为中国的从属国长达500余年,但从属国不即是国土主权。琉球国未建国之前附属于日本九州的南蛮地区,后独立。清朝末年,日本通过武力兼并琉球。1972年琉球归属日本施政。[1]

琉球汗青编辑

北琉球圈(包含冲绳)的土著语发源于九州的隼人族说话,和大和语有着同一语源。目前考古学界通过基因人种阐发,已经证明了“冲绳语”发源于一种更加陈腐的说话“绳文语”,而“古日语”和“隼人语”同属于“绳文语”的分支。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