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兵临城下(上)[第1页/共2页]

只是顶着一个翰林院的七品衔,仲逸是没法插手此次议事的。

但兵临城下、情势告急,这些都已是其次的了。

鞑靼长驱直入、兵临城下,这么大的事,天然也在记录以内。

这时,严士蕃站了出来:“既然如此,我等可将各自定见呈上,最后等圣裁,如何?”。

一向并未言语的礼部侍郎袁玮,早也不想呆下去了:“如此甚好,以圣上之远见,自有应对之计”。

不过,徐阶之言,却很快有人质疑。

见无人理睬,丁汝夔微微一动,再次怯怯道:“臣身为兵部尚书,治军无方,疏于差务,臣有罪,臣罪该万死”。

朱厚熜缓缓起家,身后只留下这淡淡的一句。

世人散去以后,朱厚熜单独躺在那张冰冷的龙椅之上,他面无神采,却思路纷飞:突如其来的变故、都城的空虚、相互排挤的朝中各派、诸镇的兵马、惊骇不已的百姓们……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兵,无精兵,将,无良将,兵力弱、兵马少,如何能御敌?

还是兵力的题目。

世人争辩不休,大要是为城外的鞑靼入侵之事,争来争去,最后又变成了:严氏与倒严两派的较量。

在这些人看来,事情的对与错,乃至于大是大非,都不首要。只要没有殃及到本身,不管严嵩说甚么,他们都是附议的。

这一刻,朝中震惊、都城震惊、大明震惊……

敌军直抵都城,若不展开反击,那另有半点骨气吗?但北虏强大、作战凶悍,仅凭城中那点兵马,几近必败无疑。

五城兵马司来报:鞑靼直逼京畿重地,杀掠怀柔、顺义吏名无数……

严嵩此言一出,底下立即有人拥戴。

大明少有如此大的战事,群臣面面相觑,一时也没有主张。

此言一出,四下一片沉默。

一贯不喜上朝的朱厚熜,现在却告急调集内阁严嵩、徐阶等朝臣议事。

“是啊,有理,徐阁老所言有理……”。

“严阁老所言有理,徐阁老所言甚是,以丁某之见,仅凭城中这些兵力,实没法与劲敌所抗”。

此中,就有仲逸等编修。

但眼下俺答率部已抵京畿重地,一起烧杀劫掠,天子脚下,非战不成,如若不然,莫说朱厚熜,就是这帮朝臣,特别那些愣头青的御史、翰林院的史官就会口诛笔伐。

后军都督府急报:鞑靼数万兵马南侵,由俺答统领,已入古北口……

“是啊,有理,有理,阁老所言甚是……”。

兵部急报:鞑靼率兵南下,一起掠杀……

除记录前朝所产生的大事外,本朝的规制即严峻变故,也在此中。

一个工部侍郎,一个礼部侍郎,这二人参与军务之事,也是难堪他们了。

此人,恰是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成。

“现在万死有何用?杀了你,城内奸军就撤了吗?说御敌之策,不是翻旧账”,朱厚熜一脸阴沉,惶恐的氛围中,世民气中异化着诸多不安。

说到史官,既是翰林院的修撰、检验等。

此旨出,世人纷繁呼应,大多悲观了起来:外有诸镇兵马声援,内有城中保卫相抵,鞑靼腹背受攻,都城的安危便可大大减缓。

当此之时,不过两项:打与不打。

同时,朝廷命大同总兵仇鸾为平虏大将军,总领诸军,全面迎敌。

……

议事结束未几时,朝中立即来了旨意:命大同、保定、延绥、河间、宣府、山西、辽阳等七镇兵马前来都城声援。

数日前,俺答部入古北口,直逼都城而来,一起烧杀劫掠,大明将士不敌,鞑靼直入本地,安营于潞河东二十里孤山、汝口等处。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