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重点已不在[第2页/共2页]

这话问的,若不是九五之尊的天子,他完整反问一句:“我还没有去江浙,如何晓得?”。

朱厚熜笑道:‘说说看,朕倒是想听听,倭贼在数百年后,如何样?’。

转头想想,这些话还是等留作今后再说,眼下最当紧的,还是江浙一带的抗倭战事。

“前次微臣参与议事,对东南抗倭战事略知一二。以微臣鄙见,戚将军抗倭多年,军功卓著、有目共睹,本地驻军又抽调两万救兵,另有英勇千户所助战,本该早来捷报,但此次战事久拖不决,非常变态”。

一颗颗的圆珠,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

后代对朱厚熜的评价,说他忽智忽愚、多有猜忌,他虽不上朝,但将朝局紧紧掌控,不管文武,皆在其掌控之处,孙悟空如何也逃不出如来佛手掌心。

还好,此次面圣还是与平常一样:就是君臣二人,一个白叟与年青人说说话、谈谈事儿罢了。

得要换个活法,也要让大师换个活法。

不接话?

朱厚熜连连两声咳嗽,一旁的仲逸不知何故,只得临时停了下来。

仲逸非常喜好这类面圣的体例,这统统都是得益于翰林院这个差事,若没有它,本身甚么都不是。

仅此寥寥数语,朱厚熜明显有些坐不住了:“那你说说看,不在江浙一带,又会在那里?”。

仲逸正与朱载垕谈古论今,二人说的非常投机,不管秦汉、亦或唐宋,以史为鉴、以史为镜……

才缓缓落座,仲逸又站立起来:‘所谓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可知得失、兴替……’。

圣上旨意,谁敢违背?与朱载垕扳谈,更多还是尽一个侍读之责,面圣才是机遇可贵。

本来就筹算好好做个翰林院的侍读,撤除严氏和戎一昶后,再将师父的兵法发扬光大,贤臣良将不敢说,但毫不会甘于庸碌平生。

有贼反叛,还让人如何活?

这大抵就是所谓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吧。

这时,仲逸起家拜道:“倭贼时有来犯,来犯之时狙之、灭之,以后又复来犯,如同割韭菜,叶断根还在,野火烧不尽……”。

在其之前,仲逸向来都没有想过:竟然另有那样的处所,另有唐小丫那样的人,那么多好玩的东西……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