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办理运河,成祖专门设立漕运总督,驻扎在南直隶淮安府,同时另设河道总督,驻扎在济宁。

...

因为猜不透为首文臣的身份,窃保私语的百姓们很快便将锋芒对准了身前手握兵刃,满脸严厉的"官兵们"。

见状,官道两侧的人群中,便有见多识广的百姓们忍不住窃保私语,暗道这不知来源的文官好大的场面,就连知州大人都要以礼相待。

咚咚咚!

唏律律!

故此,济宁城的次序,也是诸多府县当中最好的。

至于常日里在城中作威作福的富绅豪商们更是连上前施礼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规端方矩的立于凉亭最后,无人问津。

见状,凉亭下为首的老臣顿时暴露了一抹忧色,随即便低头清算起家上混乱的衣衫,其身后的官员们反应虽是迟缓一些,但也很快有模有样的清算起来。

作为漕运重镇,济宁本就吸引了无数行商走狗来往于此,近些光阴因为白莲贼首徐鸿儒拥兵造反,霸占了夏集,导致漕运间断的原因,济宁城外运河水面上更是停靠着数以百计的运船,延绵数里不断。

...

巳时已过,头顶日头挥洒而下,将巍然壮观的济宁城映托的愈发熠熠生辉,朝气盎然。

他方才,仿佛肇事了。

蒙元期间,为了进一步收缩"京杭大运河"的航路,蒙主命令在运河原有的根本上持续开凿,并且将济宁设为济宁路。

如若不是那徐鸿儒"眼妙手低",将精力对准了鲁藩地点的兖州城,只怕这"外强中干"的济宁城都有能够沦亡。

这大热天的,即便是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也是一桩苦差事。

"诸位,圣驾将至,筹办接驾吧。"

莫说天子方才于兖州城外大胜,照顾着胜势而来,麾下武将恰是得宠的时候,光是平常京营将校,也不是平凡人敢获咎的。

太祖建国以后,虽是将济宁降府为州,附属于兖州统领,但因为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帝国中间北迁的原因,济宁的职位反倒是不降反增。

但在纤夫整齐齐截的呼喝声中,运河船埠四周倒也有十数艘没有吊挂任何标记的船只停靠停顿,似是被人忘记普通,好久无人认领。

喜好大明:都是天子了,谁还当木工请大师保藏:大明:都是天子了,谁还当木工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嘿,这些兵丁,现在倒是神情起来了.."

耐人寻味的是,就连身份"贵不成言"的济宁知州,现在也微微躬着身子,满脸笑容的与为首的文臣扳谈着,将态度放得极低。

终究,在数万双眼睛的谛视下,只见得一名魁伟军将奔驰如风,催动着胯下战马,于凉亭外蓦地勒紧缰绳,使其胯下战马前肢高低垂起,卷起一阵黄尘。

但在州城以西,本应人满为患的官道上现在却"人迹罕至",倒是官道两侧别离一列列严阵以待的官兵,其身后则是闻讯赶来,探头探脑的百姓们。

瞬息间,不管是人群中窃保私语的百姓,还是无精打采的官兵,亦或者凉亭中提心吊胆的官兵们,纷繁将目光投向官道绝顶。

而本来想着在赵彦面前矫饰一番的济宁知州此时也通过身边官员的提示,认识到了方才那武将的身份,神采刹时煞白,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滑落,心中尽是悔意。

"传闻前些光阴的时候,被叛军吓得屁滚尿流啊.."

毕竟放眼全部齐鲁大地,也唯有他们身后的济宁城,方才专门设立了"参将府",卖力维系州城的安危,节制周边的几个卫所。

在间隔城门不远的凉亭下,只见一名身着绯袍的朝臣当仁不让的立于正中,身边两侧则是在济宁城中说一不二的官老爷们,模样非常拘束。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