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大明:都是天子了,谁还当木工请大师保藏:大明:都是天子了,谁还当木工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而后十余年间,朝廷再没有委任新的封疆大吏,城中最为显赫的官员,便是临时被委以重担的"淮安巡按"。
崔呈秀不是笨伯,转眼之间便听懂了面前"地头蛇"的言外之意,但神情倒是有些难堪:"那些水耗子,每年但是给我们很多贡献.."
这都甚么时候了,这崔呈秀竟然还在想着那群水耗子的"贡献"?这世上竟然另有如此笨拙之人?
这漕运干系到大明国本,光是附属于总督府直接节制的"漕军"便有十万之余,如果在算上各地的纤夫民壮,触及到的军民何止数十万,就算是当明天子也不敢轻举妄动。
"本官用你提示?!"
"大人息怒,当务之急,您还是要尽快拿出个章程。"
"哼!"
为了能够保住身上这来之不易的"肥缺",他在上任之初,便专门前去通州,亲身拜访了前任漕运总督李三才,但愿能够通过他的举荐,插手"东林党",两边之间一向保持着密切的干系。
闻听耳畔旁响起的低语声,崔呈秀更加肝火中烧,满脸疯颠的看着面前仿佛在"落井下石"的亲信。
当局者迷。
"大人,您莫不是忘了.."
"李大人和钱大人早就害怕自缢,死无对证了.."
似是俄然找到了主心骨,后知后觉的崔呈秀赶快将希翼的眼神投向面前淡然自如的吏员。
这个崔呈秀,收起银子来毫不手软,出了点事便吓得六神无主,与昔日的李总督实在是相差甚远。
淮安府。
听了南直隶那边给出的"交代"以后,崔呈秀愈发惊奇,此举莫非不是欲盖弥彰吗?
他乃是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前些年一向在礼部观政行走,直至先帝即位,方才"苦尽甘来",被外放出京,捞了个"巡按"淮南的肥缺。
嘉靖四十年,为了便利兼顾晋升效力,经过群臣商讨,朝廷裁撤漕运总兵,转而由漕运总督提督军务。
未等身前的吏员把话说完,受命巡按淮安的河南道御史崔呈秀便气愤的颠覆了身边的茶几,另有些温热的茶水刹时便打湿其身上得体的官袍。
...
实话实说,他自走顿时任以来,虽是操纵手中权益,暗中收受了很多"贡献",但他就算是有天大的胆量,也不敢冒着天下之大不违,暗中转运军器辎重,并将其托付于叛军手中。
提及来,他收受的那些"贡献",起码有六成以上,都是通过面前这"管粮同知"的门路。
当务之急,还是尽快将此事停歇。
"嗯?王大人,你有何高见?"
说话之人乃是附属于漕运总督节制的"管粮同知",其先祖从景泰年间便搬家南直隶,世代在运河上为官,算是正儿八经的地头蛇。
在崔呈秀瞠目结舌的谛视下,深谙埋没在运河水面之下那些肮脏事的王同知便高深莫测的说道,脸上尽是桀骜之色。
无需多问,这统统定然是那"笑面虎"李三才的手笔!
自此,掌管着漕运命脉且提督军务的漕运总督便成为了大明封疆大吏中最为特别的存在,极少有朝臣能够担此重担。
"崔大人,下官已是确认过了.."
"最起码,也得让天子和朝廷在面子上,过的去.."
"当官,我想当官.."迫不及待的点了点头以后,崔呈秀转而满脸刚毅的短促道。
"山东乱匪所利用的那批军器辎重,确切是通过漕运的体例运抵济宁的..."
此地间隔"金陵帝王州"的南都城约莫四百余里,坐落于京杭运河的交点,乃是大明朝当之无愧的漕运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