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环境下,他们只需做做模样,随便寻个"替死鬼",照顾一下朝廷的颜面,这事也就畴昔了。
而后十余年间,朝廷再没有委任新的封疆大吏,城中最为显赫的官员,便是临时被委以重担的"淮安巡按"。
不过在为数未几,曾履职"漕运总督"的朝臣当中,号称"东临急前锋"的通州李三才无疑是一个例外,从万历二十七年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总管漕运,巡抚凤阳各府开端,这位东林魁首足足在漕运总督的位置上任职了十余年,直至万历三十八年方才迫于朝中狠恶的"党争",被迫去官回籍。
这个崔呈秀,收起银子来毫不手软,出了点事便吓得六神无主,与昔日的李总督实在是相差甚远。
"山东乱匪所利用的那批军器辎重,确切是通过漕运的体例运抵济宁的..."
提及来,他收受的那些"贡献",起码有六成以上,都是通过面前这"管粮同知"的门路。
此地间隔"金陵帝王州"的南都城约莫四百余里,坐落于京杭运河的交点,乃是大明朝当之无愧的漕运关键。
他乃是万历四十一年的进士,前些年一向在礼部观政行走,直至先帝即位,方才"苦尽甘来",被外放出京,捞了个"巡按"淮南的肥缺。
"李大人和钱大人早就害怕自缢,死无对证了.."
瞧着面前愈发冲动的官员,方才说话的吏员在踌躇半晌以后,终是谨慎翼翼的"提示"道。
"最起码,也得让天子和朝廷在面子上,过的去.."
更别提这漕运负担着百万军马的生存,背后的权势错综庞大,他一介淮安巡按,那里有本领瞒天过海,绕过沿途的层层关卡,运抵济宁?
与此同时,朝廷在景泰二年增设漕运总督,并巡抚凤阳,扬州,泸州及淮安四府,衙门驻地便设在关键地点的淮安府。
"哎呦我的崔大人!"有些不成思议的低吼过后,王同知一脸严厉的盯着踌躇不决的崔呈秀呼喝道:"你是想当官,还是想要钱?"
崔呈秀不是笨伯,转眼之间便听懂了面前"地头蛇"的言外之意,但神情倒是有些难堪:"那些水耗子,每年但是给我们很多贡献.."
无需多问,这统统定然是那"笑面虎"李三才的手笔!
说话之人乃是附属于漕运总督节制的"管粮同知",其先祖从景泰年间便搬家南直隶,世代在运河上为官,算是正儿八经的地头蛇。
似是俄然找到了主心骨,后知后觉的崔呈秀赶快将希翼的眼神投向面前淡然自如的吏员。
"嗯?王大人,你有何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