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 盐屯之策[第1页/共4页]

值得一提的是,比拟蔡吉之前看过的墨家典范《墨子》,《承平清领道》在思惟上要浅近很多。像是作为墨家精华的墨辩逻辑就完整没有被提及。并且书中触及丹药、构造术的内容,既未几也不通俗,主如果隔空抓鬼、滚油洗手之类教承平玄门徒如何用丹药和构造术装神弄鬼的把戏。但这并不表示《承平清领道》对蔡吉就没开导,相反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报告墨家对政治、经济、民生、军事的主张及详细实施体例

“哦?此话怎讲?”蔡吉耳听崔琰提起她的以盐换粮。立马就来了兴趣。话说这以盐换粮的政策还是蔡吉当初为了筹粮而订下的权宜之计。现在听崔琰的意义,仿佛世人在她北征的这段日子里对青州的屯田政策停止了一番调剂。

“果是如此。”田丰如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龙口城也就是当年的黄县,本就是蔡吉的起家之地。这一日得知蔡吉得胜而归。龙口城表里早已人隐士海,彩旗飘荡,锣鼓喧哗间,数以万计的军民摆列官道两侧,喝彩雀跃着驱逐班师而归的齐军将士。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齐侯的车驾持续东行赶赴东莱。蔡吉本人则在路途上一面措置公事,一面抽暇研读《承平经》,当然是以红卷的《承平清领道》为主。绿卷的《承平要术》改编自《庄子》,与其看此中的鬼神之说还不如读原版的《庄子》。

反观墨子直言“利,义也”,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以为品德和实利不能相离,利倒霉就是善不善的标准。当儒者还在以“小人”、“君子”的态度来辩论轨制的好坏。墨者已务实地宣布,“爱利万民”、“兼而爱之从于利”、“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因而衡量了一下利弊以后,蔡吉当即点头点头道,“此策甚妙!就请三位先生替孤好生筹齐截番盐屯济军之策……小剧院时候:

崔琰的这番解释让蔡吉欣喜之余。不由遐想到了后代的明朝一样也是用盐引调换盐商招游民屯垦边陲。究竟上蔡吉之前以盐换粮的政策本就是受了明朝商屯的开导。只是没想到崔琰、田丰、郭嘉三人会以此举一反三,设想出同明朝商屯类似的盐屯体系。当然因为眼下正处战时,崔琰等人对商贾开出的前提远比明朝要刻薄很多。因而蔡吉一边在心中感慨汉末公然是人才辈出的期间,一边则脱口问道,“此策是何人所出?”

此中最让蔡吉感兴趣的莫过于墨家对“义”和“利”的了解。话说儒、墨两家都倡导‘义‘。但儒家常常把‘义‘与‘利‘对峙起来。究竟上,自孟子提出:“何必曰利?亦有仁义罢了矣。”起,后代儒者便以言利为大戒。董仲舒更是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因而儒者统统行动,专问动机,不问成果,弄得品德标准和糊口实际间隔日远,进而成为儒家学说一大流弊。

墨家的这类实利主义,能够说甚合蔡吉的脾胃。在她看来自汉武帝独尊儒术起,中国汗青上的历次变法总摆脱不了儒家小人君子之争的制肘。所谓的清流经常以品德大棒绑架朝廷政策。可究竟上衡量一个政策好坏的标准是其是否利国利民,而非制定者、实施者的私德。相反那种以私德进犯政敌的风格才叫小人行动。而一但消弭了儒家有关“义”与“利”的对峙,重商重工也就都有了实际根本。

田丰和崔琰早已决计帮手蔡吉,现在见蔡吉如此客气,自是受宠若惊,双双作揖行礼。崔琰更是不无感慨地坦言道,“主上过奖也。若非主上先前订下以盐换粮之策,吾等又岂能如此顺利地招纳流民,兴建陂田,发掘沟渠。”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