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1页/共3页]

当然,乌桓人能只靠为汉人牧羊便可保持生存,也因人丁数量未几,疗摄生息多年,尚不敷六十万,都抵不过地广人稀的大汉边郡,更遑论关中和中原的繁华内郡。

正因如此,汉廷才筹算在乌桓山脉的东南山口构筑塞城,可就近驻军,且供大量汉人监工居住糊口,如此便能调去大量外族仆从,乃至从朝鲜征募多量精干前来采矿。

七年前,大汉天子下诏,准允乌桓诸部遣牧民到漠南放牧,但只准牧羊,不准养马。

部族的民气散了,驻牧地更散,使得乌桓各部大人们的日子不太好过,且不说没了一呼百应的风景,单是族人的进献供奉就愈发的少。

他们虽不懂甚么经贸学,然好歹跟汉人打了多年交道,人流就是货流,货流就是金流的事理,多少还是懂的。

情势比人强,乌桓各部首级皆知有力违逆汉廷,故只能认命,然目睹族人献上的供奉愈来愈少,也不免生出牢骚。

那地界,对乌桓人而言,不但甚是熟谙,更具有非常首要的意义。

实则倒也普通,乌桓原为东胡分支,昔年因匈奴势大,不得不困守乌桓山脉,在面对亡族灭种的保存威胁时,勉强有些凝集力,然内部也分红诸多部族。

汉廷要在此筑塞囤兵,反是要保持次序,制止朝鲜人和乌桓人产生械斗厮杀,若非大汉境内劳动力严峻匮乏,外族仆从的缺口极大,代价居高不下,没法多量抽调到漠南采矿,大汉君臣也不至特地筹办构筑这座塞城。

乌桓大人们战战兢兢的驱逐宋远,待闻得汉廷实在的企图,却尽皆笑逐颜开。

单单邻近乌桓山脉的右北平和上谷两郡,郡内每岁产出的物质余量就远超乌桓全族糊口所需,大多汉商压根无需从内郡调运来货色,除非是乌桓贵族们想要买到如丝绸锦缎等更加豪侈的物件。

强取豪夺?

最为关头的,大汉北部的各处塞城多数都已开边市,游牧的乌桓部落可就近与汉商买卖,谁会闲得没事,耗时吃力的赶数百里路,时不时跑回乌桓山脉周边?

即便能仗着身份占有水草最为肥美的驻牧地,然光靠直系部落的供奉,明显没法耐久保持他们锦衣玉食的豪侈糊口。

天然不是的!

宋远与乌桓人已打了近二十年交道,深得乌桓人的信赖,客岁事末返京述职时,除了大行丞,升任新设的大行少卿,已是位列诸卿的朝堂重臣,天然更能代表汉廷的意志。

朝鲜劳工和乌桓人会暗中勾搭,图谋合力对抗大汉?

瞧汉廷的这架式,银矿的范围必是不小,需求的矿工必是数以万计,只怕征募到的乌桓族人都不敷,毕竟很多乌桓族人靠着牧羊已可丰衣足食,一定肯处置沉重的采矿冶矿。

汉廷之以是要在此处设立关外塞城,绝非要血洗乌桓山,且不欲征募汉民前来屯田戍边,倒是要设立银矿采掘的驻军点。

犹记得,汉六十一年,六月。

何况汉使宋远明言,待得塞城完工,汉廷为保障轮驻在此的边军将士平常所需,会特允该塞城也在城外开边市。

乌桓各部禀承汉廷诏令,集结十五万乌桓骑射西出乌桓山脉,踏破左谷蠡王庭,全歼留守本地的两万匈奴铁骑。

今岁开春,大汉天子公布诏令,言明将遣五千边军出右北平边塞,前去乌桓山脉的东南山口囤驻,并征募乌桓百姓当场构筑塞城。

尤是近两年来,汉廷不但将乌桓最精锐的四万骑射“归化入汉”,且将其亲眷逐批迁入汉境,册入汉籍,导致乌桓人丁骤降了十余万。

没有主体认识,没文明共通,谈甚么凝集力,谈甚么民族融会?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