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金谷园斗富记——奢靡竞赛中的暗流涌动[第2页/共2页]

1. 真真相济法(效张良)

莫道朱门歌舞盛,枯荣只在弹指间。”

喜好堪破三千世相请大师保藏:堪破三千世相小说网更新速率全网最快。

万积年间,隐士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写道:“留七分端庄以度生,留三分聪慧以防死。”面对奢糜大水,历代智者总结出三条活路:

1、碎玉飞琼:西晋首富的存亡局

当越国贵族争相佩带珠玉时,范蠡却着麻衣贩马。他深谙《计然书》“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之道——在群体性奢糜中,朴素反而成为稀缺品。清朝扬州八怪之首金农,用心在盐商雅集上揭示拙朴漆书,反引得富贾竞相保藏。此即《周易》“亢龙有悔”的现世归纳。

第三鉴:真我本心的归宿

石崇的珊瑚在贾谧眼中,不过是他政治棋盘上一枚可替代的棋子。正如唐朝节度利用鎏金佛塔奉迎监军寺人,却不知这些“供奉”正成为政敌弹劾的罪证。《韩非子》有云:“香饵之下,必有悬鱼。”当财产沦为权力的计量单位,统统珍宝都只是待价而沽的商品。

元朝书画家倪瓒看破此道,用心将画作标价极高,所得财帛却尽数散与穷户。而那些在至正年间争购《六君子图》的富豪,待明军攻入姑苏时,手中墨宝已不及一袋糙米值钱。这印证了《战国策》的预言:“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更精美的是这类比赛的“传花效应”。清朝扬州盐商江春为博乾隆一笑,斥巨资仿建紫禁城戏台。待圣驾拜别,这座“春台班”戏楼却成为盐商间攀比的新标尺——徽州木商趁机哄抬金丝楠木价,晋中漆匠结合把持朱砂供应,终究构成吞噬全部行业的黑洞。

第二鉴:民气向背的秤杆

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记录,富弼的湖园极尽豪华,但金兵南下后,唯余“狐兔穿柳,瓦砾塞池”。那些曾让辽使瞠目标太湖石,终究成为农夫垒猪圈的建材。

第一鉴:盛极必衰的铁律

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洛阳金谷园内,烛火将九曲回廊照得好像白天。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