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下之意。五尹皆治政能臣。正因,爱民如子,一视同仁。心中无此高墙。如何能虑及“一墙之隔”,故才联名上疏。

何如时过境迁。汉时楼台皆焚毁,片瓦无存。唯剩台基,千年犹在。

五尹相约,鸾栖馆小酌。

答曰,二十及冠,年富力强。且尚未玩物丧志,沉沦于酒色。恰是意气风发少年。得贤臣良将帮手,因循成习,必为明主。如何能空耗韶华,徒有浮名。人前人后,唯唯诺诺,胆战心惊。唯恐举止失礼,言语失礼,乃至痛失王位。

汉时楼阁矗立,撤除汉人以高为贵,以高为极。亦因林多巨木。木质坚固,足可支撑。所谓“万丈高楼高山起”。“高山”乃高楼之基。老子云:“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自春秋,“殿基高巨之风”,日趋昌隆。及两汉,高台之风鼎盛。除“神仙好楼居”,惹人遐想。更有“置酒高会”。一语道尽,汉家民风。

天下才俊,皆奔蓟国。稍后,蓟王命国老,领司辰令庞德公,收四子入门墙。传授安邦定国之奇术。

五尹佩服。

阐述无形高墙,引国人热议。

因而将五尹上疏,束之高阁。王曰:再议。待客庸皆为蓟人。城内没法包容,再外扩不迟。现在东境民人希少。大通分户远未充足。特别大小辽泽,不毛之地,到处皆需人手。国中不宜大兴土木,分离劳力。故蓟王御笔朱批,再议。

传闻既出蓟王宫。后宫天然晓得。

儒宗郑玄,遂以“夫子之墙”命题。考太学诸生。

一道高墙分表里。如同陇山隔断华夷。心中若起高墙,蓟国兼容并包,和合之风,终将散尽。

仅瞻仰台基,便令人“神态森竦”。可想而知,于其上再建百尺危楼,可仰摘星斗乎?

五尹之意,蓟王如何能不知。只需凿穿环渠,郭外一里,濒渠之地,便可辟为港、市。客庸就近居住,不必居于城内。如此蓟人与客庸,泾渭清楚。诸多便当。

题末设问:“五尹无墙”,“主私有墙”乎?“经学有墙乎”?

“五尹无墙”,遂成典故。言指良臣治政,政均法平。

王后止泪相问,当时,夫君当何去何从。

席间,五尹求问,王上何意?

许攸言,一墙之隔,仿佛春秋。我主所虑,情面冷暖。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