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三章 议和[第1页/共2页]

杨嗣昌早有腹稿,安闲答复:“可加征田赋每亩一分,天下共征收七百三十万两,此为练饷,用于练习边兵;另加征剿饷二百八十万两,公用于剿除流寇之用。”

“好,好,好!”崇祯表情冲动,连续说了三个好字,也不知是说媾和的主张好,还是杨嗣昌为了大义自我捐躯的精力可嘉。

不过加征剿饷和练饷也好,增兵12万也罢,都是长远之计,近在面前的鞑子老是要面对的,崇祯问道:“既然依卿所言,洪承畴、卢象升都要征剿流寇,不宜变更,那么能够从广东调兵吗?”

杨嗣昌谦善地答复:“本兵之位,重若千钧,臣何德何能,请陛下另选贤达。”

崇祯略微有些游移:“天下人可会指责朕横征暴敛?”

崇祯见他随口就能说出该增兵多少,破钞饷银又是多少,必然是丁忧守制期间也未忘国事,觐见之前又做足了功课,可见是个做事的人。并且议论起兵事来,思如泉涌,侃侃而谈,与现任兵部尚书张凤翼的板滞木讷之状迥然分歧,不由叹道:“用卿恨晚!”

崇祯叹了口气,说到骄横放肆,现在已经变成了武将的专利,特别是那些手握重兵的边镇总兵官,又何止夏天南一人?辽东总兵祖大寿在大凌河之战中曾向皇太极投降,后又逃回,崇祯不但不敢降罪,还加封左都督,厥后数次召其入京觐见,祖大寿都躲在锦州城,以各种来由回绝,平时不管谁当总督,都不敢管他,他也不平任何人管,本身又能拿他如何样?

崇祯晓得这是谦让的说辞,笃定地说:“卿不必推让,本兵之位,非你莫属。”

杨嗣昌信心满满地答复:“臣有一计,只要陛下支撑,两年以内则流寇可平。臣称其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而总督、总理二臣随贼所向,专征讨。”这个别例用口语说就是将活行动战的农夫军堵截并包抄,然后加以毁灭,陕西等地巡抚卖力拉网,五省总督和五省总理卖力“抓鱼”。

颠末这一番奏对,崇祯感觉如果杨嗣昌来做兵部尚书,比张凤翼要强太多。不过张凤翼固然平淡无能,却没有大错,并且方才主动请缨出京督师,临时不能动,只能等鞑子退兵后,再设法将其调任他处,为杨嗣昌腾出位置。

杨嗣昌这两年固然在家守制,但是对天下局势都了如指掌,如彗星般崛起的琼海镇天然也被他看在眼里。对于这支比绝大多数明军都能打的军队,他有本身的观点。

他假装惊奇地反问:“与建奴媾和?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杨嗣昌正色道:“苟利国度存亡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大明江山社稷,臣愿替陛下冒天下之大不韪。”

“陛下所指就是琼海镇吧?以臣看来,总兵夏天南骄横放肆,能够用,但不成重用。若非不得已,不要调其北上。”

“臣服从。”

不过二百八十万两饷银对崇祯来讲,的确是要了命了。他踟躇道:“国库空虚,内帑也是无银可用,饷银从何而来?”

崇祯不解:“为何不直接与奴酋阿济格筹议?”

崇祯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忍不住连连点头:“甚好,便依你所说,加征剿饷和练饷。”

杨嗣昌察言观色,也看出了崇祯纠结的心态,便保举了一小我选:“辽东巡抚方一藻与臣为旧识,且志趣相投,可就近遣人赴沈阳(后金都城盛京)与皇太极联络。”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