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留在西北边塞种粮食已落空经济上的意义,陕西贩子和山西贩子一起,纷繁来到运河沿岸的两淮食盐转运关键扬州,成为专业盐商。据记录,当年会合扬州的陕西贩子不下500人,名声显赫者有“三原之梁,泾阳之张、郭,西安之申,潼关之张,他们兼籍故★,土,实皆居扬”,这标记取一个冲出潼关、走向天下的陕西商帮开端成型。

汗青上,明崇祯五年(1632年),经徽商联名上书,巡查两淮盐政的官员上书。要求凡盐商后辈都可当场退学,获得天子批准。但这无形中侵害了原有学籍的徽商的好处,引发大师鼓噪,刚好时任扬州知府又是山西人,支撑同亲的抗议,此政策遂缓行。徽商旧事重提,“西人复大鼓噪,争讼不已”,终究又不了了之。

入清今后,至康熙初年,天下情势大定,新兴的清朝亦思规复经济民生,以安定统治,而盐税数额庞大,两淮盐业的答复天然是重中之重。在清廷的宽松政策之下,为遁藏烽火退走的盐商连续再聚扬州,所谓“康雍乾乱世”的130余年间(1661年~1795年),扬州盐业达到又一岑岭。极盛之时,每年经扬州运销的盐达160多万引(每引折盐200~400斤),仅盐课(即盐税)一项便占天下财务支出的四分之一。

恰是在扬州,他们与蓄势已久、大志勃勃的徽州盐商狭路相逢了。明朝《扬州竹枝词》唱道:“盐客连穑拥巨财,朱门河下所藏生。乡音秦语并歙语,不问人名但问旗。”“秦语”就是陕西话,“歙语”即徽州话(歙县为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可见陕商、徽商,皆为扬州繁华贸易主力军。据记录,当时两淮八大总盐商(即盐业公会魁首)中。西商徽商,各占其四。

堆积扬州的陕西盐商。出于庇护本身共同好处的需求,出资修建了陕西会馆,厥后为了对于徽商的合作,又与山西盐商合伙共建山陕会馆。当时候,山陕贩子气力仍然刁悍,徽商不时要从他们手中采办盐引。山陕会馆单独建在靠近运河的大东门东关老街,而徽州及湖南、江西、岭南等商帮会馆,扎堆于新兴市场小东门一带,反应出商帮权势鼓起前后的汗青轨迹。

……

明朝中前期万积年间编撰的《扬州府志》,记录了这类奥妙的趋势:“扬州皆四方贾人。新安(徽商)最盛,关陕山西、江右(江西)次之。”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