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发源】

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

萧何,秦末沛县(现江苏沛县)人,西汉初年大臣。暮年曾任秦沛县狱吏,后从刘邦起兵。刘邦称帝后,建国首功,位列三杰,以功最高,被拜为相国。高祖身后,他帮手惠帝。

【名流】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唐朝墨客。著有《孟浩然集》,其诗属于天然一派。

周朝初年,文王第七子姬封受封于康邑,世称康叔,厥后以祖之谥号康为姓。二源于以国名为姓。西域康居国的使者和从康居来中国者,以康为姓,如汉朝康孟详。三源于昭武九姓之一(见何姓)。四源于匡姓,宋朝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改成康姓。

颛顼后嗣受封于黄,后黄国(现河南潢川)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四地散居,以国名为姓。二源于当代南边蛮族有黄姓。

【姓氏发源】

战国期间韩国君韩哀侯,将子诺封于平邑(今山西临汾市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相传姓平。

【名流】

源于以挨次为姓。古时,兄弟之间排行挨次为伯(或孟)、仲、叔、季。此中伯为嫡宗子,孟为庶宗子。春秋时鲁国鲁恒公之子庆父以后孟孙氏,因反叛弒君,后改成孟姓。二源于春秋时卫襄公之子,其字孟公,后子孙以王父字孟为姓。

【姓氏发源】

尧舜帝时有羲和为掌管六合四时之官,厥后遂有以和为姓。又说楚国人卞和发明“和氏璧”玉璞,其子孙后代遂以和为姓。

【名流】

【姓氏发源】

余日德,明江西南昌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福建按察副使。著有《余德甫集》《午渠集》。与魏裳、汪道昆、张佳胤、张九一并称“后五子”。

穆宁,唐朝人。为人朴重,为官刚明。官至秘书监。安史之乱时,与颜真卿起兵共抗安禄山。

邬彤,唐朝书法家,人称“寒林栖鸦”。擅写草书,师从怀素。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峡石(现河南三门峡)人。政治家,官至相国。武则天、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三朝宰相。

【名流】

【姓氏发源】

【姓氏发源】

东汉灵帝时,西域安眠国太子安清,来当时的都城洛阳,用心学佛,后定居洛阳,以安为姓。至南北朝时,又有安眠世子来中国定居,亦为安姓。二源于鲜卑族复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复姓安迟氏,随魏孝文帝南迁都中原洛阳后,改成安姓。三源于西域时安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曾一度由唐朝统领,唐高帝时归附中原,后为安姓。又有唐朝胡人安禄山本姓为康,后改成安姓,厥后遂以安姓。

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受封于毕邑(现陕西咸阳),世称毕公高,其子孙后代遂以毕为姓。二源于鲜卑族复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有复姓出连氏,随魏孝文帝南迁都中原洛阳后,改成毕姓。

周武王之弟叔振铎受周武王封于曹,人称曹叔振铎。曹叔振铎的后嗣中有个懦夫名庄,受封于卞邑,人称卞庄子,厥后子孙遂以卞为姓。

周武王第三子受封于邘国,世称邘叔,厥后子孙去阝旁为于,遂有于姓。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东海于公裔孙,随魏孝文帝南巡迁都中原洛阳后,改成于姓。三源于唐朝淳于氏,为避唐宪宗李纯名讳(音同淳),改成于姓。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