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十四 明君可辅臣非才 不觅房杜觅启诵(5)[第1页/共3页]

安重诲骄横到何种境地,有一史实可供申明。

安重诲这话半是有理半是口不择言,李嗣源略感不喜,却也不免顾虑,但是李从璟却已接话道:“考校天然不必,这也非是考校。朝臣有上书言国事之责,父皇只需通传二位大人,让两位大人上书陈经国之要便可,别的不必多言。要解君忧,必先知君之所忧,要安黎庶,必先知黎庶之所不安。若真是贤才,待上书呈达君前,自见分晓!”

自古豪杰难过美人关,有道是好色心肠大家不异,李嗣源见了王氏,大为所动,因而支出房中。王氏当时身虽无主,却稀有万遗金,王氏将其大部都献给了李嗣源。李嗣源既得美人又得财帛,喜上加喜,天然对王氏宠上加宠。

秦州节度使温琪入朝,恭敬有加,并且情愿留朝为官,李嗣源天然欣然,先封其为左骁卫上-将军,筹算另行侧重安设。因而李嗣源召安重诲筹议,言道:“温琪乃是老将,应选重镇封其为帅。”谁知安重诲理都不睬,竟然答道:“现在各镇并不缺人,今后再说吧。”

李嗣源闻言甚异之,他素为外将,虽也不时在朝中行走,毕竟职司与李琪不相干,交集未几,这些年来他又为庄宗所猜忌,更少与朝臣来往,故此对李琪知之甚少。

安重诲心中悄悄叫苦,若论才学,崔协与李琪孰高孰低,他岂能不知,此时被李从璟将了一军,真是骑虎难下,恰好李从璟字字在理,他实在没法争辩,不过他却也不甘心就此放弃,言道:“天然如此。但两人各有才名,品性也是各有口碑,这凹凸之别,要如何辨别?”

史乘说安重诲“挟权胁主,党同伐异,难以尽述”,可谓字字史实。

“后事伪梁,拜翰林学士,历兵、礼、吏侍郎、御史中丞,累擢尚书左丞、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因故为朱温罢相。庄宗入汴,素闻琪名,因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

“父皇担当大统以来,李大夫多有谏言,常常为父皇所承认,无不依言而行。由是可知,李大夫实为国士,倘能以国士待之,必能助父皇匡扶社稷,成绩明君贤臣之嘉话。”

这话当然对,安重诲不能辩驳,拱手道:“秦王所言甚是。”

王氏起先为梁将刘寻在汾州买的侍儿,年将及笄,生得一副绝色,眉如远山,目如秋水,人称“花见羞”,刘寻对其非常宠嬖。后刘寻死,王氏无家可归,流落汴梁。此时有人在安重诲面前奖饰王氏美色,安重诲旋即将此事告之于李嗣源。

“父皇只需先阅奏文,再召两人觐见面谈,何人能出任相位,父皇自能明断!”李从璟朗声道,看了安重诲一眼,“只不过,这份上书却需得时候限定,以免不公。”

李从璟瞥了安重诲一眼,心中肝火顿起,暗骂道:你他娘的争权夺利都争到老子头上来了!

安重诲呆了呆,神采有些发白,嘴伸开又闭合,与孔循面面相觑,都已看到对方眼中的担忧不安,两相无言,却已无计可施,只能诺诺拱手,“陛下圣明!”

他这番话说得毫不客气,顿时叫李从璟面上挂不住。

李从璟的心态很直白,归结为一句话:我李家的大好江山,岂能容得下宵小之辈来废弛?!

王氏为人处世很有章法,便是曹氏对她也没有恶言。李嗣源册封曹氏为淑妃时,亦册封王氏为德妃。这王氏既然得志,免不得顾念仇人,安重诲每有所求,王氏无不代为周旋,除此以外,王氏更是在李嗣源面前说尽安重诲好话。由是,安重诲恩宠独一无二。

不等世人发问,@ 李从璟向李嗣源先容起李琪来,“李大夫者,士家以后,祖上李憕,为天宝年间吏部尚书。李大夫幼年以词赋诗颂闻名,十三岁作《汉祖得三杰赋》,文中有‘得士则昌,非贤罔共,龙头之友斯贵,鼎足之臣可重,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之言,为当时宰相王铎所重;及作诗,有‘将从天上去,人自日边来’之句,王铎是以赞其为真凤。”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