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定议亲征[第1页/共2页]

李世民听着李恪的话,心中不由多了一丝暖意,薛仁贵是李恪的卫率出身,天然是李恪的亲信,本也该是此番监国身边离不得的助力,但李恪为了李世民的安危,将薛仁贵保举领中军卫率,这也是纯孝之举。

李世民听着李恪的话,脸上也渐渐地暴露了笑意,李世民道:“高句丽不比其他,高句丽此番擅伐我大唐藩属,是视我大唐如无物,朕如果不能亲身伐之,往先大家效仿,天下岂能安宁。”

李恪闻言,也顺着李世民的话劝道:“如果如此,儿臣愿代父出征,提十万之众,替父皇征讨高句丽,必得灭其国而还。”

李恪所言固然说得早了些,但也是有些掌控的,只要给李恪十万精锐,哪怕李恪带着本身的麾下旧部就能灭了高句丽。

李恪道:“薛仁贵勇烈,论技艺毫不在昔年鄂国公之下,还望父皇应允。”

李恪听着李世民的话,一下子又想起了一事,李恪对李世民道:“东征高句丽乃父皇少年之志,儿臣毫不做禁止,但有一事还望父皇务必应允。”

这此中不止是大唐和李世民的魅力,更是多少热血男儿铭记取的血海深仇,毕竟辽河便躺着的毫不止是三十万具毫无干系的骸骨,那更是多少人的父亲,多少人的兄长,多少人的夫君,这个仇岂能不报?他们可都在冰冷的辽水河边躺在三十年,都还在等着国中儿郎将他们带回故乡呢!

大朝散后,世人退去,纷繁出宫了,唯独李恪留了下来,跟着李世民去了甘露殿。

李世民看着李恪慎重其事的模样,笑着问道:“不知是何事?”

“父皇,方才在大殿中有些话儿臣不便开口,但现在只我们父子两人,这些话儿臣不得不说。”李恪跟着李世民的身后,对李世民道。

李世民道:“辽东本中国之地,隋氏四出其师而不能得,为父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后辈之血仇。亲征平高句丽,此乃为父少年之志,岂能假手旁人,你便莫要再劝了。”

薛仁贵之勇,李世民怎会不知,提及来薛仁贵对李世民另有拯救之恩,当年李承乾与东宫谋逆,若不是薛仁贵效死,恐怕李世民已经死在东宫了。

李世民笑道:“如何?为父这几年养在宫中,你是担忧为父宝刀已老,用不得兵吗?”

李世民笑道:“你这番话如果传出去,只怕敬德要寻你的费事了。”

长久的沉默后,李恪拱手拜道:“高句丽不过边疆撮尔,却辱我中国太过,此乃取死之道,儿臣愿父皇旗开得胜,平灭蛮夷,扬我大唐天威,儿臣在国中恭候父皇佳音。”

李恪听着李世民的话,顿时沉默了,李恪只从书上读过,却没有切身经历过阿谁血腥屈辱的期间,天然不晓得隋末少年们的义愤填膺,但他晓得李世民的固执,若换作是李恪本身,少年之志,李恪也必然是要亲力亲为的。

李世民一口应道:“好,既然恪儿有此孝心,为父便允了,着薛仁贵和尉迟恭并领中军摆布卫率,随行辽东。”

李恪道:“儿臣觉得父皇冒然下旨亲征是不是过分果断了。”

李恪忙解释道:“儿臣非是此意,历数千古帝王,若论用兵之能,绝无出父皇之右者,父皇是顿时天子,武略堪为第一,儿臣担忧的只是父皇的安危,毕竟疆场上刀剑无眼,恐有误伤之险。”

李恪也是国中名帅,师承李靖,有灭国之功,他的本领李世民是清楚的,李世民对李恪也有如许的信心,但李世民之以是如此正视高句丽之事,为的就是要本身亲身灭了它。至于李恪,固然李恪也有如许的本领,李世民却向来没有想过要李恪前去。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