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四章 南征北战,位极人臣初心变[第1页/共2页]

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准予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故事。

同年蒲月,复《禹贡》九州。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都城于邺城。魏国具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十一月至易水,代郡乌丸行单于普富卢、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将其名王来贺。同年郭嘉因水土不平、气候卑劣、日夜急行劳累过分,在曹操北归前病逝。

建安十五年春,曹操下《求贤令》,说:“今天下尚不决,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关中马超、韩遂、杨秋等十部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当即派大将曹仁打击关中,马超等人屯据潼关。

建安十三年(208年),斥地玄武池练习水军。六月,曹操废三公,规复丞相轨制,并自任汉朝丞相。根基安定北方后,兵锋转而南向。

这时,官渡之战后投奔刘表的刘备屯驻于樊城(今湖北襄樊),传闻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今属湖北)撤退。

八月,曹军进至离柳城不敷二百里时,乌桓才发明,因而蹋顿与袁尚、袁熙等人率数万马队迎击。二军相遇,时曹军辎重在后,“被甲者少,”而乌桓军军势甚盛。

蒲月,曹操亲率雄师达到无终(今蓟县)。时正雨季,门路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曹操从无终人田畴之议,改从一条久已断绝,但“另有微径可寻”的线路进军。

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又以误期为名,攻灭袁谭,冀、青二州安定。因而,曹操上表让还兖州牧,改任冀州牧。

袁尚兵败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乌桓。同年,黑山军首级张燕带领其部众十余万人投降曹操。

归程途中,据《曹瞒传》记录:“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觉得粮,凿地入三十馀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大家皆惧。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成觉得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周瑜用诈降之计,命大将黄盖率小战船十艘,上装柴草,灌以膏油,船头钉上大钉,遁辞投降,向北岸而进,至离曹营二里之处时,各船一齐燃烧,然后借助风势,直向曹军冲去,曹军大败,舟船被烧。

曹操自江陵东下,至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与孙、刘联军接战倒霉,暂驻军于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东北),与对方隔江对峙。

曹操登高瞭望,见乌桓军虽多,但步地不整,遂命大将张辽为前锋,乘乌桓军阵稍动之机,向乌桓军策动猛攻。

玄月,马、韩等再主要求割地,并送任子以乞降,曹操采取贾诩的建议,伪许之,并再次大败韩、马军。韩遂、马超败走凉州,杨秋则逃回安宁,曹军阵斩成宜和李堪等叛将,关中自此安定。

曹操率军从华容道(今湖北监利西北)陆路撤回江陵,撤兵北还。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为了清除袁氏残存权势,也为了完整处理三郡乌桓入塞为害题目,决定远征乌桓。

玄月,曹操雄师进至新野,刘琮觉得没法抵挡,举荆州之众投降曹操。

从这一年起,曹操把本身的据点北迁到了冀州邺城,政令军队而后皆今后出,而汉献帝的都城许县则只留些许官吏。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起兵号称四十万,亲身南征孙权。次年正月,曹军进至濡须口(今安徽巢县东南),攻破孙权设在江北的营寨,活捉其将公孙阳。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