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何计身后名[第1页/共4页]

夏祥心中澎湃彭湃,冯道本是儒生,却又没有儒生的陈腐,知变通懂进退,只要可为百姓谋福,他不吝以身试险,明知伴君如伴虎,仍然迎难而上,比起很多只知明哲保身隐居不出的所谓贤士、名流,强了千倍万倍。

许和光不敢接夏祥咄咄逼人的目光,他低头不语。如果说小我清名首要,只图浮名而害了无数百姓,是为不仁不义。若说百姓性命首要,却又背了千古骂名,是为不忠不孝。仁义和忠孝哪个首要?他没法答复。

崔象心中一沉,夏祥竟是将候平磐对比为冯道,不由心中大为不快。不过又深切一想,不由悚但是惊,候平磐的所作所为还真和冯道有几分类似,之前他还真没有想到将候平磐和冯道相提并论。

“数典忘祖!”许和光义愤填膺,“作为一个汉人,对契丹人卑躬屈膝,真不知廉耻。”

夏祥持续说道:“厥后,石敬塘又杀死唐末宗,建立了后晋,即后晋高祖。石敬塘是冯道事奉的第六个天子,他对冯道也是极其倚重。石敬塘派人出使契丹时,文武百官无人敢去,因为契丹是蛮夷,都怕有去无回。冯道却自告奋勇前去。到了契丹,契丹天子想要冯道为他所用,冯道却并不想留在契丹。石敬塘向契丹称臣,以儿天子自称。冯道就说,契丹与晋是父子之国,臣在契丹还是晋,都并无分歧。契丹天子听后大喜,放他返来。恰是此事,被后代很多人骂冯道为无君无父的主子,是主子中的主子。但如果冯道不这么说,他被留在契丹,又如何为百姓谋福为汉文明传承驰驱?”

夏祥越说越冲动,他是借冯道之事来敲打崔象、许和光和杨江几人,冯道平生,真正做到了为国为民,是真正的至公忘我,反倒是有些人,口口声声忠君报国,却暗中勾搭串连,企图谋反,一心只为私利,只想升官发财,比起冯道相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

夏祥点头说道:“倒也一定,太祖气度宽广,怎会滥杀无辜?五代十国不太短短五十余年,战乱不竭,兵变成风,天子轮番做,明天到我家,谁是正统谁又是真命天子?杨押司口口声声说要忠君报国,叨教你为哪个君王忠哪个君王死?战乱之时,明哲保身说是最明智的做法,躲进深山老林当中,隐居不出,念几首诗,写几副字,记念前朝吟诵风月抒发兴亡,名节是有了,是独善其身了,但是对国度对百姓又有何用?是能够让百姓吃饱饭穿暖衣,还是能够让百姓不再颠沛流浪?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君是何人?君是君王,也是百姓。”

“是吗?”夏祥禁不住嘲笑了,“本官想问许县丞,冯道此人,不贪财不好色不结党营私,有才调有容人之量,知进退,体贴百姓痛苦,德行出类拔萃,平生兢兢业业,前后被十二位天子重用,试想,能被十二位天子正视之人,会是数典忘祖之人会是无耻之徒?他在升迁之上,向来不是依托追求和卑鄙伎俩,而是仰仗本身的才气和操行。君子如万年青草,能够傲雪霜却不成以充当栋梁之材。或许有人以为冯道不是傲雪霜的君子,但他倒是能够解民于倒悬挽救百姓于水火的栋梁!”

许和光和杨江也听了出来夏祥话中所指,同时对夏祥投去了不觉得然的目光。

“为百姓谋福为汉文明传承驰驱?呵呵。”崔象禁不住嘲笑了,“返来后,石敬塘病重之时,托孤冯道,但愿冯道能够帮手他的季子即位,不料石敬塘刚死,冯道回身就将对石敬塘的承诺抛到脑后,带领满朝重臣拥戴石重贵为帝。石重贵是冯道事奉的第七个天子。因为有从龙之功,石重贵对冯道也是非常看重,可惜好景不常,石重贵很快就被契丹天子耶律德光毁灭,冯道就再次改换门庭,成为了耶律德光的重臣。耶律德光是冯道事奉的第八个天子。”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