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功过[第2页/共3页]

当时桑维翰献计说:‘今主上以反逆见待,此非首谢可免,但力为自全之计。契丹主素与明宗(注2)约为兄弟,今部落近在云、应,公诚能推心屈节事之,万一有急,朝呼夕至,何患无成?’

赵匡胤叹道:“大奸大恶之辈,必有大智大勇。”

第三支箭要毁灭朱温。

郭荣答道:“我传闻桑维翰此次复出,朝野非议很多,皇上也对他多有不满,这类环境,又岂能久哉?”

我虽不同意他臣服契丹的一些做法,不过,此人的确有目光,有雄才大略,胸有沟壑。大晋前些年的繁华昌隆,他功不成没。

先帝得知动静后,担忧事情有变,桑维翰前去契丹面见耶律德光,力辩援助先帝之需求。并表示将竭以中国之财以奉大国,厥后又跪于帐前,自旦至暮,涕零争之。

郭声望了赵匡义一眼,赵匡义的性子他夙来晓得,有些墨客意气,不及他哥哥赵匡胤沉稳大气,不过年青人,有些血刚之气也不敷为奇。

“大晋建立后,耶律德光对桑维翰非常赏识,在耶律德光的力主之下,桑维翰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权知枢密使事,相称于宰相的职位。厥后又任翰林学士,相称于内相。

厥后契丹支撑石敬瑭当了天子,耶律德光便赵德钧带到了契丹,用来制约石敬瑭,天福二年(即937年),赵德钧死于契丹。

“不错!”郭威点点头,“先帝号令桑维翰向契丹求援,承诺事成后割让幽云十六州,称‘儿天子’,用奉养父亲的礼节来对契丹主耶律德光。”

太原城中郭府书房中,郭威正与义子郭荣,亲信爱将赵匡胤、赵匡义三人议论国事,不知不觉便提及了桑维翰的旧事。

此事由桑维翰一手筹办,耶律德光同意了援助先帝的要求。

你能完成我这三个欲望,我死而无憾了。”

到了讨伐刘仁恭时,李存勖命礼官以少牢祭于宗庙,请出第一支箭,让贴身将领背着作为前锋。胜利返来之日,带着俘虏将箭送回宗庙。

如若先帝奉诏,真的移镇郓州,恐怕不免落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喽啰烹’的了局。不过如果不奉诏,当时以先帝在河东的力量是没法对抗伪帝李从珂的雄师的。

相传李克用临终时,将三支箭交给儿子李存勖,说道:“第一支箭要你讨伐刘仁恭,你不先攻陷幽州,黄河以南就不能拿下。

注3:赵德钧(?-937),本名赵行实,幽州人。后唐庄宗赐姓名曰李绍斌,累迁沧州节度使。同光三年(即925年)移镇幽州。明宗即位,归本姓,改名德钧。厥后加授侍中,授东北面招讨使,累官至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被封为北平王。

注4:天福三年,即公元938年。

以是,‘灭唐而兴晋,维翰之力也’这句话并没有说错,说桑维翰是大晋建国第一功臣并不为过。”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观人须观其短,用人当用其长。圣上若能用好此人,大晋由弱转强,也未为可料。”

郭荣是郭威老婆柴氏的侄子,原名柴荣,从小郭威家长大,因谨慎笃厚被郭威收为养子,改名为郭荣。郭威对郭荣的希冀很大,今后郭家或许就要靠郭荣来支撑大局。

契丹败走后,大晋的局势能快速安定下来,此人功不成没。朝中有此人,大晋想要大乱也难。各路诸侯对朝廷另有几分顾忌,所顾忌者,恐怕不是当今圣上,而是这位桑大人。

“这话在这里说说也就罢了,莫要对外再说!”郭威轻微地斥责了赵匡义一句,答道,“刘帅当然分歧意,也感觉过分份了,但是不如许又怎能说动耶律德光帮忙先帝?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