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武昌城里,巡抚和总督大开内战[第1页/共5页]

又给纪泽写了一封信,严责儿子不但不去劝止九叔,反而拟此言辞刻薄的奏疏,为之推波助澜,太不懂事了。

曾纪泽的文章做得好,在父亲的指导下,也成心识地读过很多名奏章,但本身独立拟稿,这还是第一次。他关起门来咬了几天笔杆子,冥思苦想,写了一篇近三千字的长奏,列举了官文几大罪行:贪庸骄蹇、欺罔秉公、宠任仆人、贻误军政、皋牢军机、肃党遗孽。最后这一条虽证据不充分,但性子严峻,便也加上去了。曾纪泽写好后,本身感觉有点惴惴不安,拿给九叔看。曾国荃却非常对劲:"写得好!看来你这几年在父切身边长进不小。就如许吧,叫案牍房安排誊抄,明日拜发。""九叔,官文是太后、皇上的亲信,且官居大学士,非普通人可比。为慎重起见,先抄一份送到济宁州,让父亲看看后再拜发如何?""你父亲身从咸丰八年复出后,胆量是越来越小,顾虑则越来越多,事事谨慎,到处谨慎。这篇奏疏如给他晓得,那必然发不出去,不如不奉告他,此后即便有费事事,也免得连累到他的头上,由我一人卖力算了。"奏疏拜发了。曾纪泽仍不放心,他本身誊抄一份,派人送往济宁州。

三个月前复出的湖北巡抚曾国荃,与他的大哥截然分歧。皇家刻薄寡恩的赋性,功臣鲜有善终的汗青经验,以及四哥几次报告的白云观丑道人的诚心规劝,都不能使他大彻大悟。他仍然是目空统统,我行我素,不把称雄皖豫多年的捻军放在眼里,也没有把朝廷的宠臣官文放在眼里。新湘军的失利使他愤激,不久又传出彭毓橘被支解、悬首示众的动静,更使他暴戾变态了。

同治五年八月十二日,曾氏致九弟国荃信:"本日又接初五之信,询及帮办应否疏谢。余意似可不必具疏。近年如李世忠、陈国瑞等降将皆得帮办,刘典以臬司、吴棠以道员得之,本属极不敷珍之目,本来以来亦无此等项目。若具折,则不成辞,亦不成有微辞。忽视则可,不平则不成也。余于弟之衔不署,弟于公文似亦可不署。奏疏结衔,则不成不书帮办字样,酌之。"曾国荃畴昔一向带兵在火线兵戈,对宦海了无所知,又不熟谙本朝掌故,不知帮办军务一衔究竟有多大,应不该该专折谢恩。因而写信给大哥。曾国藩来信奉告九弟,不必疏谢。又解释说,近年如李世忠、陈国瑞等降将皆得帮办,刘典以臬司、吴棠以道员亦得之,本属极不敷珍之目,本朝以来亦无此等项目,今后公文上都不要署此衔。曾国荃接到大哥这封信,如同一燃烧星掉进油锅,当即燃起了熊熊肝火。他恨官文不但要把他架空出武昌,并且把他列为道员、降将一类人来挖苦。他气得一剑砍掉了书案一角,高叫:"我堂堂炎黄子孙,岂能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吓得曾纪泽忙说:"九叔,隔墙有耳!""怕甚么!"曾国荃痛斥侄儿,"老子早就想和他们干一场了。你给九叔我草拟一篇参折,也让他们晓得曾九爷是不好欺负的!"

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六日,曾国荃以五百里加急上《劾督臣疏》。现摘录几段以下--

济宁州里,曾国藩接到曾纪泽的禀帖,将奏疏仔细心细地读了一遍。老九的负气率性,办事孟浪,使他深为痛心。他顿足感喟,预感此事将招致严峻的结果。必须给老九明白地指出:不能走得太远!他提笔作函: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