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待文安百里大泽,雍奴七县,皆圩田毕。凭一国之力,蓟王足可活天下。

前有郭林宗,后有郑康成。诸如管宁之流,更不在少数。

“春秋决狱”之称呼,最早见于《后汉书·应劭传》:“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因而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

郑玄的到来,让蓟国提早步入“礼法期间”。

射中多子,已是盖棺定论。

此名,实难领悟。

时下的儒法连络,又被后代形象的称之为:“儒皮法骨”、“外儒内法”,不一而足。

先前,陈寔六子当中,元方季方,同为博士祭酒,余下四子各为太学博士。四少师转入王子馆后,便由陈纪等人共管太学坛。然不管从学问、名誉等,诸多方面,尚没法与四少师比肩。今有大儒郑玄携门内千余弟子退学坛。

郑玄入主蓟国太学坛,不啻一记好天大轰隆。震惊天下,影响深远。

一言蔽之,民气向汉。

蓟国一日三餐。壮劳力,年食粳米三十石。以产米七成计,可养壮劳力,三百五十万。以一家老幼计,足可活民一千七百五十余万。

此都是后话。

礼法和道义,孰高孰低。上升到实际高度,称之为“春秋决狱”。

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精华》中言道:“《春秋》之听狱也,必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盐铁论·刑德》亦有:“故《春秋》之治狱,论心科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后历经魏晋及南北朝,作为古法代表之《唐律疏议》,集前朝立法之大成。“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平”,标记“礼法期间”的来临。

蓟王勤于国政,然人伦亦不成废。时人体格之刁悍,竟可生裂豺狼。蓟王自幼四时进补,年富力强又受虎狼禁药所激。前瞻后顾,勃勃朝气,远胜凡人。

且与后代只剩“儒以文乱法”分歧。蓟国多豪杰,太学坛又是广开谈吐,杂糅百家之地。因而乎,郑玄入主太学坛后,吸纳了诸如“兵家”、“墨家”、“杂家”、“农家”、乃至“方技家”、“阴阳家”等。集百家之长,编撰了《郑氏章句》及《蓟(国)法》。成为绝代典范。

以上各种。不亲临汉末,活在当下。单从后代惜字如金的残存文籍上,又如何能尽知。

静待瓜熟蒂落。

且二十一等爵,刘备又能直升到顶。

即便推委不过,入帐侍寝。蓟王亦浅尝辄止,门路另辟。终偿还是完璧。

十一月上旬,派去平波水砦,联络邪马台国使的九译令,终有动静传回。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
X